贵州日报:非遗周末聚——打造品牌 彰显特色

时间:2016-11-28 16:48  点击: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蒋英

2016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展示篇周末聚活动,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完美谢幕。这是贵州首次以“周末聚”的方式,全方位地将我省各县(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同一地点持续地轮番展现和推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是对我省文化发展的一次有力的行动,扩大了对我省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及其价值的宣传和影响,不仅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了全省各地重视并开展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非遗周末聚,为扎实推广、传播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是对省委、省政府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是各民族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生动的具体表现。

非遗周末聚,并非一个简单的相聚,从活动策划到组织,本身就是一种大胆创新。长期以来,贵州88个县市区的各民族都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生活于各个村寨,蕴含和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形态,需要更多的途径将其宣传和推介。非遗周末聚就是对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在每个周末以一个县为单位,以团队作战的方式,聚集全县各方面的文化资源,将挖掘、抢救、整理当地的优秀文化进行集中展示,不论是经费、人员、组织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通过周末聚的活动,促进和加强了各县市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意识,推动了从过去的被动传承变为主动展现,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本县各民族文化进行发现、挖掘、抢救和研究,为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做出各自的努力,逐渐形成本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艺术精品。

从非遗周末聚的活动形式上,主要以各县市区民族歌舞、民族饮食、民族工艺和非遗课堂等形式给予充分体现。对于一个喜欢民族文化而又了解较少的市民群众来说,这些丰富的文化展示形态,无疑留给他们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就原生态歌舞的展演来说,从表现的形式、服饰、歌唱、舞蹈、乐器、道具等,都充分体现了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原汁原味的艺术作品融入千百年来各民族智慧的结晶,给观众留下了与时尚文化迥异的深刻印象。民族饮食体现了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五颜六色的小吃、独特工艺的食品,均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誉,并从中了解到各民族的生活文化内涵。民族工艺的实物展示,注入了各民族长期积淀的、具有高超制作技艺的艺术产品,如刺绣、马尾绣、泥哨、牙舟陶艺、竹编、蜡染、雕刻等,造型各异、色彩缤纷、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高度融合,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非遗课堂,是最值得推介的传播方式之一,观众通过感性的观察,近距离的接触、体验、认识,再通过生动的课堂讲解,可以使广大观众从感性的认知提升到理性的理解,对普及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起到了有效的提升作用,对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有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当然,除以上四个主体板块的展示以外,还穿插节日文化、旅游推介、民间绘画、民族竞技、民间习俗、文创产品等多品种、多形式的展示。

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展示篇周末聚活动,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州)级非遗项目,通过展、演、讲、食等方式,集中展现了各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吸引市民及境外游客近10万人(次)。在各县、市组织的展演活动中,均有老人、青少年、儿童参与其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延续与传承,通过非遗周末聚这一形式,不仅让现场观众从视觉、听觉和味觉等方面了解、感知非遗,也为广大市民营造了参与非遗、了解非遗、感知非遗、热爱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

非遗周末聚是对贵州文化的有力推动,是集各地力量、持续集中展示的大胆创新,是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积极手段,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它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调动各地不同民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以它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弥补了文化市场的稀缺,满足了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无疑是对我省文化大发展的有效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它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它不仅让人们能看到历史的轨迹,还能为我省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构建完善一个党政部门主导、各地参与、同一地点举办的运作机制,使非遗周末聚这一文化品牌不断地持续和深化,必将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热爱,成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

阅读地址: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161125/Articel09005JQ.htm

 

蒋英简介:

蒋英,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多彩贵州文化旅游研究院特聘专家。

研究领域: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铜鼓音乐舞蹈文化。

主要代表作:《布依族铜鼓“十二则”鼓乐研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艺术教育教师资源共享的思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思考》、《贵州高原上的神秘之音》等。出版专著:《布依族铜鼓文化》、《大器铜鼓》(合著)、《黔山遗韵——贵州音乐考古》、《清末民初贵州学堂乐考》等。其中《布依族铜鼓文化》并获第四届贵州省政府文艺二等奖,《黔山遗韵——贵州音乐考古》获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