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网:多视角探寻“长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之道——“长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座谈研讨会在张家港市举行

时间:2017-11-17 11:05  点击:

2017年11月14日 10: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吴楠

从空间视野探寻长江文化研究

“流域性的聚落文化和建筑空间的研究,为长江生态的维护提供了空间性的视野,它与时间性为主的传承研究相互交并,使得长江文化研究带上了哲学思考的意味。”陶思炎说。

会上,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聂森通过对山地建筑形态及居住空间的探讨,揭示山地人民的营造思想和造物追求,以此来探讨山地人民的居住文化及心理认同。他提出,长江上游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山地建筑形态,生活在这里山地人民以积极的态势探求改善人的生存居住空间,这种居住空间既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尊崇,也是山地人民为了实现精神的寄寓和情感上的诉求。

“简而言之,山地建筑在构筑方式上是依山就势,在空间布局上是自然天成,居住空间是立体多变,生活空间是虚实相生。体现在山地人民的营造思想和造物追求上,就是山地人民为了构筑一个有神灵庇护的精神空间和亲近自然的情感交流空间。”聂森说。

长江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大量的非物质遗产。石敢当是一种遍及中华大地的民俗镇物,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承载者。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炅在会上介绍了长江上游石敢当造型研究。他表示,石敢当信仰遍及中华大地及海外,其造型丰富,符合民俗镇物艺术的演变原则。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石敢当造型“衍生”型和“再生”型形态丰富,既有兽头石碑形,也有兽头人身形,更有体量巨大的圆雕狮形,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徵。这些反映出创作者的个性和受众的多元化,可为拓展中华民俗艺术的创作思路提供参考。

陶思炎在点评中表示,这些有关长江上游文化的研讨体现了对西部地区文化的关注,突破了以往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较为重视的惯性,成为今后应继续加强的研究领域。

阅读地址:http://www.cssn.cn/zx/bwyc/201711/t20171114_3741542_1.shtml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