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书箧第十一期

时间:2016-11-02 16:21  点击:

箧,《说文解字》注解为:“匧或从竹。按廣韵曰匧,藏也。篋,箱篋也,小箱子,藏物之具”。“书箧”意指书箱。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常常“持箧论学”,书箧中盛载的不仅仅是墨香馥郁的典籍,也沉淀了书箧主人的智慧与人生感悟。

2016年贵州师范学院推出全新的文化品牌栏目“博士书箧”。每一期都邀请一名我校博士,担任分享者,通过推荐优秀读物,分享为学心得,传播博士的学术思想,启迪我校广大学子的学术思维,为师生搭建一个更好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

 

    李剑峰,男,中共党员,甘肃天水人,甘肃农业大学博士,副教授,贵州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喀斯特生境土壤与环境修复研究所负责人,第十届李政道奖学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植物逆境营养与生理,微生物肥料,城市智能农业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省级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52篇,出版《植物解磷固氮促生菌及其制剂》、《紫花苜蓿对酸碱盐等非生物胁迫的适应性》,《大学生创新思维与案例分析》等学术著作。

人生很短,人世很长。我们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去体验和了解这个世界,比如读书、旅行和经历苦难。读书是其中最简单便捷的一种。作为知识、历史、情感和经验的载体,书是有思想,有故事的人们给我们最丰盛的馈赠和遗产。有的书装满了故事,它让我们置身另一个时空,另一种心境,体会另一番人生的悲喜。让我们孤独时不寂寞,痛苦时不沉沦。有的书装满智慧和知识,给旷野中夜

行的我们点燃火把,分辨路上的荆棘、沟壑和坦途,让我们不迷茫、不恐惧。有的书装满工具,逢山开路,遇水修桥,总有办法帮我们解决问题,帮我们安身立命。有的书则是风景,繁花似锦、青山幽谷,让你感到美,感到爱,体会生如夏花,正在少年锦时。

多读书,读好书,人生更有质量,更有美感。

 

 

【作者简介】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8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凭借其代表作《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报告文学《里丁智利历险记》。马尔克斯的创作立足于拉美大地,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同情弱小,反对强权,表达人民对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的渴望,揭示重要的社会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展示当代拉美的社会面貌。

【概说】《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读后感】这是一本深刻而很有洞察力的书,读者很容易被拉到一面被雨水不断冲刷的玻璃窗前,看着外面光怪陆离的世界,去旁观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撼的情感。窗外是近代的历史格局背景,却包含了南美洲神秘莫测的自然和神话,混杂的种族和宗教,偏僻落后的乡村生活和激烈动荡的政局。书中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中,奥尔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父亲带他第一次看到冰山的情景。”从此一种阴沉、潮湿、压抑的气氛贯穿全文,直到最后那场飓风吹来时,这段历史随风飘去,再无人会知真相。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不但缩影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也缩影了人类社会中对于孤独的终极释义。借用作者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孤独就是不团结。而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甚至一群人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尝试往往止步于自我的狭隘和小圈子的封闭,最终陷落于偏执中不能自拔。在书中的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孤独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自己的理念、信条、动机与准则所左右。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为了执念履行着他们从生下起就无形中担负着的职责。不理解,不信任,不沟通,造就的是对融合和发展的抗拒,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孤独,一群人的孤独,也是拉丁美洲那些跳不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孤独。这让我想起顾城,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有那么多隽永美好的诗句,却没有了远方,归结于一个源于孤独的悲剧。书中绵密阴冷的世界引人入胜,但他真正的目的却是敦促我们推开心门,好让阳光照进角落,让微笑缓缓浮现。

【推荐理由】每个人都可能在自己的世界中寻到一份安宁,也会被过度的自我所封闭,一个人如此,一群人也如此。去读一个精致而阴冷,有趣而悲悯的故事,也许能让我们深刻的理解孤独,积极的生活,让阳光照亮我们人生的每个角落。

【拓展阅读】

【概说】《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日记。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些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段时,书稿始终被作者放在贴身的背包里。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平实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生生不息的原因。

【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选为“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2005年7月20日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利玛窦的结论》,论述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非侵略本性,第一次从文化上质疑和抨击了“中国威胁论”。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推荐理由】

书里说:人的一生不过是借来的一段光阴。

书里说:对于贫困我并不陌生,中国西北和西南最贫困的地区我也曾一再深入。但那种贫困,至少有辛勤的身影、奋斗的意图、管理的痕迹、救助的信号,但这一切在这里很难发现。因此,惊人的不是贫困本身。有镇子的道路旁永远站满了大量蓬头垢面的人,互相看来看去。从小孩、青年、壮年到老年,好像要互相看一辈子,真不知他们靠什么获得食品。

书里说:一路上感到的最惨痛景象,不是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而是在文明古国的千里沃野上,那些不上学的孩子们的赤脚,密如森林。

书里说: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透露了永久是什么。

书里说:中华文明常常既使创新者头疼,也使保守者头疼,这种有趣状态中也埋藏着它历久不衰的另一个原因。

《千年一叹》这本书给我们看的是千年前极盛一时的古文明到今天的遗蜕。不禁唏嘘间,多数古老的文明只剩哀荣,遍地是忘却而贫穷的众生,而唯一仍有延续和生机的仅有中华文明。一个理性的人能从这本书中读到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感性的人能从中感受苍凉、古朴、缺憾、悲凉和身为国人的庆幸。象牙塔中,云淡风清,细雨微蒙时,这本书带着诗意遥指远方。推荐这本书,不仅因为他带给我们新鲜的异国风情见闻,更多的是学会理性的分析事物,学会换一个视角,从更广阔的尺度去看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经历的时代。然后,从容的放宽心胸,畅意年华。

 

 

 

 

校党委宣传部主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