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书箧第四期

时间:2016-05-12 16:55  点击:

    箧,《说文解字》注解为:“匧或从竹。按廣韵曰匧,藏也。篋,箱篋也,小箱子,藏物之具”。“书箧意指书箱。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常常“持箧论学”,书箧中盛载的不仅仅是墨香馥郁的典籍,也沉淀了书箧主人的智慧与人生感悟。

    2016年贵州师范学院推出全新的文化品牌栏目“博士书箧”。每一期都邀请一名我校博士,担任分享者,通过推荐优秀读物,分享为学心得,传播博士的学术思想,启迪我校广大学子的学术思维,为师生搭建一个更好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

 

 

 

 

 

 

    严运安,男,理学博士,教授。出生于湖北山区,幼时受条件所限,无书可读,只能从父辈们间的闲聊中了解世界,对他们在大千世界中的南闯北荡羡慕不已。1993年南下广州在华南师范大学学习化学,1997年北上北京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理论物理。2002获得博士学位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做博士后研究,后西渡美国、德国,东渡日本留学,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父辈们的走南闯北。2012年12月到贵州师范学院纳米材料模拟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工作,研究分子体系在同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时的量子行为。

 

    古语说“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严格说来这个“古”应该指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包含当代。当代生活着人类历史上90%以上的科学工作者,研究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各方各面。如果你思考某个问题,拟或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迷茫,可能“古”已有之,早就已经有人思考过同样的问题,有同样的疑问或感悟,或者现在正有人以研究这个问题为职业,出版了相关的书籍资料。你可以通过这些书籍资料穿越时空同他们交流。我们并不孤单!

 

  

                                                                    

【概说】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两年后一个美国人出了一本书讲述新技术对社会各方面的冲击,这个人就是阿尔文•托夫勒,这本书就是《第三次浪潮》。虽然作者在书中宣称我们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屡次社会变革,但书中无处不透露着新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正改变着当代社会。
    【作者简介】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10.8—)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次浪潮》刚一出版,我国《读书》杂志就在1981年十一期和十二期摘译刊登,1983年三联书店出版中译本,给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带来极度的思想震撼 。我在1991年初高一时接触到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我当时还不能充分理解,但书中描述的未来世界对我这个眼界未、开山区出身的高中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诱发了我要看世界的冲动。这个冲动影响了我的成长经历,也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
    在书中,不同于马克思按社会阶级对人类历史的划分,托夫勒按照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浪潮)。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在欧洲开始,后扩散到全世界;第三阶段未命名,或称为信息化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农业革命使人类告别渔猎时代,摆脱河流和森林的限制,以更少的土地供养更多的人口。工业革命使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规模化、集权化,造就了小型家庭和巨无霸公司。而当前正经历着的社会革命则以生物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代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以惊人的速度扩大,结合新能源、新工具、新通讯手、新空间(太空、深海)、遗传工程、新信息,将对社会的各方各面带来冲击,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
    在《第三次浪潮》中托夫勒以罕见的视野、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剖析,预言了社会从微观,诸如个人心理、家庭生活、工作方式、媒体等,到宏观,如公司经营模式、国家经济和国际金融秩序、民主和政治等,将在第三次浪潮中发生的变化。这部书可谓巨著,我的任何赞美都不能对它的伟大有所增益,这里只列举书中的一些预言。当年觉得晦涩难懂的地方,现在看来是指名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出版三十六年后该书依然居然强大的魅力。
    1. ”这种可以与银行、商店、政府机关、邻居、以及工作地点直接挂钩的计算机,它不仅肯定会改变从生产到零售点的商业,而且会根本改变劳动的性质,甚至家庭结构“。当时互联网技术还在美国大学实验室,只有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使用,托夫勒已经清楚地看到到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并预见到电子商务?
    2. ”袖珍计算机、电子表、电视游戏机象洪水一样冲击这消费者。这些只不过是反应仓库货品的一个小侧面,还有农业用的廉价微型气候土壤传感器、安装在普通衣服上的极微型检测心脏跳动和血压的医疗装置,以及其他许多目前尚未被人所知的电子用品。“这里是在说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设备吗?
    3. 这个浪潮席卷了上自报纸、电台,下至刊物、电视的整个传播工具领域。群体化的传播工具正在经受冲击,新的、非群体化的传播工具在发展、在挑战、甚至要取而代之。” 社交网络和微信公共平台?
    4. ”第三次浪潮信息领域所以成为历史性的大事,不仅是他极度扩大了社会记忆,并且还把它起死回生。因为计算机能处理他存储的数据,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现象:社会记忆变得既丰富又活跃。“ 结合上下文,这里谈的似乎同电子文档、电子视频和云存储有关。
    5. 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而不象马克思说的那样受制于生产资本。
    还是以作者的一句话作为推荐本书的结语吧:“我们所面对的并不只是一场科技革命,而是一个全新文明的到来。”     
     

【推荐理由】掐指一算,前知5000年、后知500年,这是每个人都梦想得到的神仙技能。《第三次浪潮》告诉我们,如果对社会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当代科技和思想的前沿动态,并深入分析,我们普通人也能预见未来三、五十年的社会发展脉络。

    【拓展阅读】凯文•凯利《失控》、《技术想要什么》和《必然》,反映当代社会最近四十年科技方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事。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物理学的未来》中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但用通俗而诙谐的风格对未来百年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做了谨慎的预言。

 

    【作者简介】作者史蒂芬•霍金是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是身残志坚的典范。霍金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到四十岁就全身瘫痪,发声受影响,只有家人才能听懂,后来感染肺炎后完全不能说话,肢体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虽然霍金自己早已失声,但他将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和统计力学统一起来研究黑洞,提出黑洞不黑,会象普通天体一样辐射的理论,不仅震动了科学界,也对哲学有深远影响。

    【概说】终回归神学,需要一个超越宇宙之外的力量给宇宙一个“第一推动”,《时间简史》是国内外最为畅销的科普经典著作。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逾1000余万册。但因书中内容极其艰深,被戏称为“不读的畅销书” 。这本书之所以仍可以如此畅销,是因为它尝试着接替哲学,以科学的方式来探讨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
    物理学的进步把一些原本是哲学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这种尝试发端于牛顿。基于牛顿方程我们可以解释宇宙的运动。这个解释实际上基于一个前题,给定宇宙在某个时刻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牛顿运动方程和统计力学来预言宇宙在这个时刻以后任意时刻的状态。这样自然引发一个问题:那个时刻的宇宙状态为什么是那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又需要知道宇宙在更早时期的状态。把这个问题无限回溯下去我们就不可避免的碰到一系列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基本问题。哲学家康德就通过纯粹推理提出了他关于宇宙的著名的逻辑悖论:宇宙有开端吗?如果宇宙有开端的话,在此之前还发生过什么事情?如果宇宙没有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都有无限的时间,那么一切都处在热平衡的死寂之中,这怎么可能?现在我们可以问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终结吗?过去与将来之间的差别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记住的是过去而不是将来?宇宙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这些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却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和哲学家的问题。
    在牛顿那里,这个问题最终回归神学,需要一个超越宇宙之外的力量给宇宙一个“第一推动”,之后宇宙就在自然规律的控制下演化,再也不受超自然力量的控制。正如斯宾诺莎所相信的,不存在超越于整个宇宙的“上帝“,人们对这个不自洽的宇宙解释不满意,一直想在物理规律之内寻找一个不需要“第一推动”的宇宙观。
 现在我们开始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也由物理规律决定,既宇宙一直处于由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热平衡决定,但在平衡之中宇宙也有微小的偏离平衡的潮涨潮落式的运动。这样我们就可以抛弃超自然力量在宇宙的地位。黑洞亦然。
    《时间简史》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宇宙的起源和归宿。霍金尝试着运用简单的语言向公众介绍理论物理和宇宙学的最新进展,向非专业读者解释宇宙学的一系列概念,比如大爆炸理论、黑洞、引力、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这本书吸引了众多“麻瓜”热烈地讨论艰深的科学前沿问题和哲学本体论问题。有时猛然一听会以为邻桌讨论的是古典哲学问题呢。这从侧面印证了霍金在《大设计》里说的:“哲学已经死亡。(因为)哲学家跟不上当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进展。”

    【读后感】我是在大学三年级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当时完全没看懂,只觉得这本书写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十七年后重读英语版,收获稍多,增添了对这本书的喜爱。我们大学生可以把这本书的母语版作为英语典范来学习。同时,我们在世事纷扰中需要寻一片心灵净地,在脚踏实地时需要仰望星空。当我们被璀璨星辰和无尽星空感染、为穹顶之下自己的渺小感叹时会很自然得问自己一些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基本问题。况且,我们作为普通人依然不可避免得会涉及到哲学基本问题。当我们教孩子或学生时他们可能会就一个问题不停地追问为什么,问道最后总会归结到哲学问题。以前我们倾向于把物理归于哲学,现在这个趋向开始倒转。在当代哲学家不再关心哲学基本问题时,物理学开始接手这些问题,使用科学手段来研究它们。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旷世之争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和科学问题之间转换的有趣例子。虽然爱因斯坦参与了量子力学的建立,但认为量子力学不完备,没有考虑一些重要的隐含变量。玻尔一直站在另一边捍卫量子力学的完备性。 在爱因斯坦1935年提出一个佯谬说明量子力学要么不完备,要么不满足狭义相对论中的因果关系时,争论由科学争论转为哲学争论。但在上世纪70年代后检测技术大为发展,可以对单个电子和单个光子进行检测,从而这场分歧可以由实验验证,又变为科学问题。从这个例子看来,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和他的哲学素养密切相关。

    【推荐理由】当哲学陷于语义分析等细致末节,不再上穷碧玉下黄泉,纵横宇宙亿万年时,我们需要找一个替代物寄托遐思。选时间和空间本身这个问题吧!刚开始先来简单点的,就试试从关于时间的简史着手吧。

    【拓展阅读】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被称为中国的《时间简史》,把上世纪的量子物理史串起来成一系列连贯的故事来讲述原子所处的微观世界大别于我们日常生活所在的宏观世界的特性。该书语言风趣,具有高中物理基础就可理解。从科普的角度看,这本书比《时间简史》更好。

 

校党委宣传部主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