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胡志方

时间:2013-03-20 14:39  点击:

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胡志方)教师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持有的见解。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地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表明我党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进一步深化。

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关键是靠人;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是靠人。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它陶冶着民族的性格,并最终决定着民族的命运。我们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全面赶超发达国家。所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借此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条件。我们的党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用这种卓识来引领我国的文化建设,必将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责无旁贷。高校是文化载体,同时是文化高地。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现在,探索高校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当其时。

一、引领文化进步,推动文化建设是高校的天然使命

1、高校和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脱离了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创新这些大学的本质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现代大学自中世纪在欧洲产生以来,就一直发挥着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引领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中心,人类先进思想文化大都发源于大学。大学对文化的引领作用和人才培养一样,是大学与生俱来的根本功能。大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文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大学。

大学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创新知识、传授知识、传播文化而对社会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引领文化发展成为现代大学与生俱来、影响深远的重要功能。正如西方哲人所言:“任何一个明智的社会都需要能够超越功利、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大学机构,来承担起保留、发掘、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伟大使命。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

2、高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高校是追求真理、捍卫正义、守望民族文化的精神堡垒。大学以其理性批判精神而被视为社会良知的灯塔和人类精神的家园。大学在人类社会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不断维护着人类精神和文化价值,发挥着引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

大学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魅力,在于它的超然独立精神,在于它不屈服于世俗、不屈服于功利、执着追求真理的理性批判精神,在于它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争鸣,直接创造着形成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大学拥有千千万万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充满理想信念的优秀青年学生,因此成为文化创新的摇篮。大学是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冲突、融合的中心,因此成为创造新文化的中心。大学以其理性批判的独立品格和优越的条件,不断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人类文化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高校对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

高校总是自觉地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自觉地站在文化发展的最前沿,不断创造时代先进文化。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大学对社会文化的重要引领作用,往往集中体现在社会转型、政治变革、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等文化变革的关键时期。

从文化发展的过程看,高校对文化创新的重要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创新时代文化等方面。继承和借鉴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没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就难以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新文化。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发展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有文化的真正发展,只有不断发展才有文化的源远流长。

当今中国,正在逐步走向民族复兴,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在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在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在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在深刻变化。在这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大学应该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积极发挥引领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二、高校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于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使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高校要成为文化人才汇聚和成长的基地。

高校要重视各类文化人才的延揽和培养。要花大力气引进、保护和培养各类文化人才。使高校成为文化人才汇聚成长、大师辈出的文化高地。人才是文化承传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创新的主体。大学通过雄厚的文化师资,传承、创新和传播知识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和文明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智慧,使之成为理性与健全的人。

由于有了各类文化人才的汇聚,交流切磋,大学才得以成为社会传统文化沉积的中心,新思想新文化酝酿、生发的中心,以及文化承传流播的中心,对社会产生思想文化引领的作用。高校要尊重和珍视各类文化人才,尤其是此中精英和大师,因为他们是高校得以脱离流俗,成为文化艺术圣洁殿堂的资本,他们才是高校之灵魂、民族之灵魂。

其次,高校要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育人的主力军

高校要坚持文化育人,在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建设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的第一任务是培养人才,应当坚持文化育人的核心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引领校园思想文化,使之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也是高智商、高情商、高科技创新型人才汇聚的领域。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竞争取决于人才。21世纪是文化创意经济时代,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汇聚的优势,推动文化经营管理相关学科建设,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和蓄积后备人才力量,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文化创意和市场营销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三,高校要坚持文化引领,在创造生产文化产品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通过文化的积极引领,充分调动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塑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

高校是知识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具有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学科、人才,能够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化成果。当今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社会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但功利化、低俗化的问题较为明显,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需要依靠高校进一步提升。

高校拥有的文化建设资源和潜力是巨大的,而且高校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有助于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文化自觉,源源不断将高校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地传递到社会,这对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民族素质和道德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高校要成为文化创新和文化生产的阵地

高校要坚持文化创新,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大型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高校是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熔炉,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界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思想库、智囊团,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在高校,要适应学科综合渗透的发展趋势,创新学科体系,既要扶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也要保持基础学科的优势,加大直接服务社会发展的学科建设力度,保证学科体系可持续发展;要创新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深入回答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国际交流,为世界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是文化生产、创造和发展的主体,高校师生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文化实践创新。

第五,高校要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高校要坚持文化交流,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大学是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承担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责任,是高层次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基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要深刻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推进跨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和咨询平台。

结语:

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先进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上能够创造一套引领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等等,提高中华国际文化影响力。

文化强国不能一蹴而就,但积淀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定能厚积薄发。高校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对中国文化根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魂坚守和创新、对外国文化包容和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