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书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学校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机制协同、文化赋能、品牌创优”育人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旨在守中华文化之正脉,创思政育人之新局,让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频共振,是探索落实“两个结合”,特别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创新思政教育路径的生动实践。
7月16日,贵州师范学院“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基地揭牌仪式暨诗乡读书会在绥阳县枧坝镇柳湾书院举行。这场融合思政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由贵州师范学院联合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共同发起。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任洁,绥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江继义出席仪式并致辞。著名诗人李发模、文化学者黄明仲、吕金华、谌山,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相关负责人及美术与设计学院三下乡学生团队、柳湾书院社员共同参与现场活动。
双轮驱动:让协同育人从书院起笔
任洁在致辞中指出,传统的思政教育正在面临转型挑战,我们希望通过“马院+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把思政课从教室带到田野,把价值引导植根文化土壤。柳湾书院作为当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被授予“全民阅读基地示范点”称号,珍藏文学、社科、历史、方志等各类图书万余册,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诗歌转转会、吟诵会、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她表示,这种“双向嵌入”的育人结构,不仅打破了学科边界,也重塑了教育的文化基础与社会使命,希望通过“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的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切实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江继义表示,高校资源与诗乡文化的深度对接,将为绥阳文旅融合、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期待“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基地成为绥阳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支点,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仪式上,贵州师范学院向绥阳县柳湾书院授予“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基地”牌匾,聘任多位当地文化学者作为“协同育人文化导师”。此次揭牌标志着双方将共同探索“马院+书院”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化赋能:在文化滋养中激活家国情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青年学子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源泉。读书会上,学校师生与地方文化名家共同诵读绥阳本土诗作,通过声声诵读,将个体情感与家国命运、乡土精神与时代理想交织一体。
“读书与思政并不矛盾,恰恰在当代需要融合。有温度的教育必须是思想与情感共振的结果。”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天桥在读书会上谈到。文化赋能思政教育让我们能够在历史传承、艺术熏陶、乡土记忆和时代精神的滋养中,唤醒个体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从而激活更深层的家国情怀。
随后,与会领导、学者、学生开展交流。同学们坦言,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乡村参与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也让他们从文艺作品中深刻体会到思政教育的温度与厚度。
校地合作:从项目服务到协作育人的实践探索
“我们的学生不只是走出去支教或服务,而是在田野中学习、在文化中扎根。这正是我们设想中教育的公共性、社会性、专业性的回归与融合。”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聂森表示,协同育人基地的建立是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十年十县”服务计划的延伸与深化。美术与设计学院自2023年启动“十年十县”计划以来,绥阳便是首站。至今,学院团队先后在绥阳完成了“大美贵州·诗意绥阳”毕业创作、“古村新貌”“数智赋能未来美育”等项目,内容涵盖传统村落设计更新、艺术下乡美育课程等多个维度。
本次活动以“书院”为载体,以“诗乡”为文化基点,以“思政”为引擎,为如何构建“可触摸、能共情、有温度”的思政育人新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建立“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深入思考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实践融合点,持续擦亮贵州文化名片,通过校地共建、高校协同、学科融合等模式,打通在思政教育中“理论—实践”“知识—生活”“课堂—乡土”之间的壁垒,让更多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在地共构的典范,共同打造传统文化滋养思政教育的新生态,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文化活力。

任洁致辞

江继义致辞

聂森发言

授牌


活动现场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