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传媒学院开展“文化:理解与呈现——非遗传承人的影像记录与学术观察”学术讲座

时间:2020-09-24 17:40    点击:
备案编号:2020092405撰稿单位:文学与传媒学院发布单位:宣传部
技术录入:刘欢责任编辑:冯建国

本网讯 9月21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开展了“文化:理解与呈现 —— 非遗传承人的影像记录与学术观察” 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正国教授担任主讲人,我院副院长刘海涛担任点评嘉宾,任宽老师担任主持人,学院师生近200人参加。

孙教授报告轻松幽默,主要与师生们谈论了在近几年参加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项目的评审工作中,遇到的非遗传承人口述志记录中的一些问题:1、传承人表现能力与传承能力较弱或者丧失;2、传承人的传承生态受到严重破坏;3、传承人的口述发掘与影像呈现难以深入。针对上述问题,今天的交流主题聚焦为“非遗传承人的影像记录与学术观察”,从一些代表性个案中提出“文化:理解与呈现”的命题。

孙教授以人类学口述志为基础方法,以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为主要视角,从“大时代观察、传承人观察、影像记录式观察”三个学术维度理解文化,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呈现非遗传承人艺术、技术史中卓越的生命智慧。

孙教授在讲座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沟通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桥梁,第一维度是对大时代的观察,这一维度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转型特征;其二是中西文化交流特征。第二维度是第二维度:对传承人的观察,这一维度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多样性的传承人:分类理解;其二是体制性的传承人:命名观察;其三是特殊性的传承人。第三个维度是影像记录式观察。孙教授对这三个维度做了详细的解说,并分享了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中国文化遗产日标志。

此外,孙教授还介绍了非遗影像记录传承人的两个尝试:其一中美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其二国家非遗千人合作计划(口述志)。让同学们了解了目前非遗传承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于非遗传承,我们当代大学生所承担的相应责任。他说到大学生应该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有些文明再不保护就可能消失,我们应当为自己家乡的非遗传承做一些必要的努力,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提问环节,师生们向孙教授提出了自己在非遗思考研究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孙正国从具体经验和事例出发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讲座最后由刘海涛副院长作总结,他就讲座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同学们重视民族文化、非遗项目的了解和研究,并邀请孙教授与我院合作培养学生基于本土民俗文化的田野实践能力。

文/图 莫荣玉  审核/刘海涛

孙正国教授作线上学术讲座

刘海涛副院长作点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