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学院开展“如何欣赏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学术讲座

时间:2021-09-15 19:08    点击:
备案编号:2021091515撰稿单位:文学与传媒学院发布单位:宣传部
技术录入:杨璇 姚静责任编辑:严兴诚

本网讯 9月13日晚上,我院于明辨楼会议室开展“如何欣赏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雷磊,我院副院长刘海涛担任了本次讲座的主持人,我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班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雷磊教授以杨慎的《送余学官归罗江》为例,向同学们阐释了如何欣赏和研究诗歌。杨慎的《送余学官归罗江》是一首形式非常奇特的歌谣体诗歌,即诗歌的前半部分全引《绵州巴歌》,后面补缀上杨慎的四句诗。雷磊教授针对这首语言通俗的诗歌,提出了近二十个问题,如《绵州巴歌》产生的时间、《绵州巴歌》里“瓦鼓”“白雨”“龙女”“绢”等是什么意思、《绵州巴歌》的主题是什么、《绵州巴歌》艺术性怎样、诗中送别对象是谁、送别的地点在哪、《绵州巴歌》是如何流传的、如何经典化的、杨慎是如何接触到《绵州巴歌》的、他理解这道诗吗、这首诗体现了杨慎怎么样的诗歌观念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雷磊教授通过细读,向同学们展示了古代诸家对该诗歌的误解与正解,通过对各种古籍经典的梳理,展现了《绵州巴歌》在禅宗典籍、文学文献、方志文献中的传播情况。雷磊教授指出,杨慎歌谣体诗有文人歌谣体诗、民间歌谣体诗、新创歌谣体诗,以《送余学官归罗江》为代表的歌谣体诗,体现或符合杨慎的缘情、比兴、雅俗的核心诗学观念。杨慎以其理论、批判以及创作,开创了明代歌谣体诗的新气象和新风尚。

最后,雷磊教授畅谈了欣赏这首诗歌的感想,这就是要真正读懂一首诗,需要创造性的运用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以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研究能力。讲座的最后,副院长刘海涛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勉励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提问,要从小的问题中发现大的学问;要努力学好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学好古代文学;要有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精神。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讲座能做好学问,感觉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文/吴新悦 图/赵新莲 审核/刘海涛


主讲人雷磊

讲座全景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