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一二九,澎湃新中国

时间:2016-12-09 09:20  点击:

在1935年的12月,一群学生不畏艰险,依然挺身,促进了全中国人民抗日意识的觉醒,提高了抗日情怀,迎来了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任凭历史印记的冲刷,雄壮的记忆从未褪色,反而更加清晰。这段历史的精神,震撼着我的心灵,勾起我的思绪。

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8月1日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1935年12月9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6000名学生在北平进行示威游行。学生在游行中威武呐喊“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热血口号。在游行过程中不断有各界人士予以支持,市民也纷纷参与其中,游行队伍不断扩大。国民党出动军队,对学生进行镇压和逮捕;次日,学生与各界人士再次发动游行,组织超过一万人的队伍,发动大规模的斗争。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北平学生游行的影响、上海、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学生纷纷组织游行,扩大游行的影响范围。届时这次抗日救国的学生运动,席卷了中华大地,推动了全国人民抗日情绪的高涨,拉开了全国统一战线形成的序幕。

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多少爱国志士奉献青春与热血,为时代的冰冷送去温暖的颜色。正是他们的一声呐喊,喊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也正是他们的一声呐喊,喊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他们的一声呐喊扭转了全国的抗日局势,才得以使新中国在十月诞生。混乱的社会和锋利的刺刀,并没有阻止它们前进的步伐,并没有阻挡住他们的道路,反而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前进的目标。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这正是那一代热血青年的壮丽之歌。正是经过他们的奋勇拼搏,对祖国的责任和使命,为中国成立铺垫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当前社会,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祖国的大发展为当代青年提供了旷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莫空谈”,通过顽强的意志与实践,开拓创新,勇于承担起对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在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体现“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风貌。品格的养成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它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全部过程,没有良好的品德,何谈传承,何谈奉献。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有志之士不断摸索的结果。它们为国家的成立和人民的解放,奏出一段段壮美的青春旋律。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自强不息和努力才能够取得胜利。当代学生即要志存高远,还要坚定的信念和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承担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着眼与现实,以实际行动和汗水,培育祖国丰盛的果实,实现中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虽然我们处于一个和平年代,身在舒适的教室中,沐浴在自由平等的制度下,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我们应在继承前辈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中国人们不可战胜的精神发扬光大。

时代虽已改变,但压在青年身上的强国梦,并无不同。我们应拿着从前辈手中接过的接力棒,继续使中华民族屹立的东方更加耀眼。纵观历史,莘莘学子要在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用一腔热血和文化,报效祖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们要将现在拥有的,以及曾经经历的相互融合,通过奋斗,实现自身价值;我们应回顾历史不忘责任,坚守应该做的;我们要立足社会,做我们最实际的。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投身国家四化建设,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将国家兴衰历史永记心头,总结经验,勿忘国耻,让一二九运动的热血精神,鼓舞中华。

来源:东大在线妙笔留声 文字编辑:丁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