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了加快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发展,推动我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6月3日上午,校科研处主持召开了贵州师范学院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更名论证暨发展建设指导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吴秋林教授、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红教授以及山地中心专兼职研究员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科研处副处长余乐正博士主持。
自2013年底经省教育厅批准,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成为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来,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比好的成绩。但由于我校没有民族学本科或研究生专业学科作为支撑,而基地的机构名称却直接与民族学挂钩,使得近年来基地项目和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后劲”不足的发展瓶颈。为此,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多次提议研究基地应由“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更名转型为“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文明研究中心”,以便吸引和容纳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基地的山地人文社科及文理交叉方面的研究中来,使基地对学校科研发展发挥更好的引导带动作用。
与会专家认真仔细而客观地评估了基地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难及机遇,认为基地研究人员及时提出更名和拓展研究视域的动议,是对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工作积极负责的表现,体现了师院学人能够审时度势、根据新时代学术新形势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一致赞同和支持我校将基地名称由“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更名为“中国山地文明研究中心”,从而实现从“民族学”向“文明研究”的拓展、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整合发展的积极转型。
吴大华教授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高度出发,认为将“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更名转型为“中国山地文明研究中心”的发展举措高度契合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五大文明”建设的发展方针和贵州“山地公园省”的区域发展需求,希望更名转型后的研究中心“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贵州的山字牌。吴秋林教授从学理和学科特点的角度出发,认为“民族”这一概念具有明显的“内卷化”特性,在学术发展上存在较多的限制,不一定适宜于贵州师范学院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切入进去谋求快速的学术发展突破;转型到“文明”研究上来,更有利于多学科交叉发展,也更有利于我们的学术走向全国主流和走向国际化。刘红教授从贵州师范学院学科布局和建设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从“民族”到“文明”的更名转型是一种符合校情的拓展和进步,有助于摆脱目前既无“民族学”本硕专业依托来支撑基地研究发展前行、也难以将基地原有“民族”研究方面成果反哺教学专业发展的两难局面。她认为,更名转型之后,研究中心的特色会更加凸显,可覆盖的学科领域面更加宽阔,辐射到的二级学院也更多,基地能够发挥的引领性会更强。同时,可使更多二级学院受益,对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
山地中心主任龙宇晓教授和参会的中心专兼职研究员代表们对与会指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作出了热烈的回应,认为这次论证指导会带来了学术收获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令人茅塞顿开:专家们的发展建设咨询意见和建议不仅高屋建瓴,而且切实可行,无论是对于整个研究基地的团队集体发展还是对于每个研究人员的个人科研发展,都启示良多。余乐正在最后的会议总结中指出,此次会议非常成功,收获颇大,希望基地研究人员认真领会和吸收专家们的这些咨询建议与指导意见,将其落实到今后的基地建设工作和研究工作中去;也相信三位专家对我校山地中心发展建设工作提出的良好建议和美好前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成为现实。
文∕宋汉瑞 图∕陈国余 审核∕龙宇晓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