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肖江虹作品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时间:2018-09-07 21:45    点击:
备案编号:2018090711撰稿单位:文学与传媒学院发布单位:宣传部
技术录入:林佳莉、王财丹责任编辑:孙秀华

本网讯 9月6日下午,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成功举办了2018年“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肖江虹作品的研讨会,作家肖江虹和省内众多知名文学评论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今年8月,我省作家肖江虹凭《傩面》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为进一步剖析作品的价值意蕴,分析肖江虹小说的创作特质,弘扬地方文化,讲好贵州故事,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特举办了这次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伊始,文学与传媒学院韦丹书记向与会嘉宾致了欢迎辞,以此拉开会议序幕。肖江虹首先作了发言,介绍了《傩面》的创作情况,并对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举办这次研讨会表达了感谢。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期间,《山花》杂志编辑部主任李晁认为,肖江虹的创作手法突破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在富于抒情的书写中探讨了现代人的存在命运;贵州省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赵旭谈到了肖江虹获奖对贵州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指出这是贵州文学的标志性事件;《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编辑郑迦文对《傩面》作了细读,认为这部作品触及的是现代人“送死迎生”的问题;贵州省美学学会副会长、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索良柱谈到批评界对肖江虹作品的许多误读,如“民俗叙事”、“底层书写”等,认为批评家应贴着作家意图展开评论;《电影评介》杂志主编曾珍从文学传播的角度谈到了把肖江虹的文字变成图像的话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苑坪玉谈了鲁迅文学奖在中国文学界的意义,指出肖江虹作品中对“魂灵”的书写是最富有特色的,并间接回应了索良柱的话题,认为批评家的批评动作是独立于作家的意图的;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杜国景认为,肖江虹的作品有一种关注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情怀;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颜军认为,肖江虹善于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叙事中展开人物命运的书写。

主题发言之后,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前院长吴俊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吴俊谈到了批评家和作家之间互动的意义,同时指出肖江虹作品中诗意书写的特色。最后,吴俊对与会嘉宾表达了感谢,对参会的众多师生表达了期望。

文/文传学院 颜军 图/苏致龙   审核/韦丹

韦丹致欢迎辞

吴俊作总结发言

肖江虹谈创作情况

李晁发言

索良柱发言

赵旭发言

郑迦文讲话

曾珍发言

苑坪玉发言

杜国景发言

研讨会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