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是这样炼成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委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时间:2018-07-18 11:21    点击:
备案编号:2018071803撰稿单位:宣传部发布单位:宣传部
技术录入:林佳莉责任编辑:孙秀华

本网讯  7月1日,省委召开了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委被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继续教育学院党委结合自身的优势,按照“培训千万教师,脱贫万千孩子”的思路,坚持“走下去”、“送上来”、“求实效”,自2010年以来,为我省贫困地区培训乡村中小学教师、乡村干部31000人次以上,其中“国培”“省培”人数在22400余人,义务培训9500余人。坚持“走下去”,组织由省内外专家组成培训团队“送培下乡”,为黔东南、毕节等8个市州所辖的20多个县区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3500余人次。坚持“送上来”,除完成“国培”“省培”计划内的16900余名乡村教师的集中培训外,还先后从印江等贫困县抽调1050名中小学教师到校进行“种子教师”义务培训,同时还为印江县义务培训了156余名乡村干部。并采取“驻村扶贫”、开展教育培训、建立扶贫工作“后援团”、协助策划“扶贫农产品直通车”等方式,深入推进帮扶责任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扶贫必扶智,教育要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学院通过“国培搭车”、“省培搭车”、“专项培训”等方式,从印江、扎佐等地抽调200余名教师到校参加短期培训和置换研修。五年的坚持以滴水穿石的决心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享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

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傅波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智力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指路明灯。如果没有智力支持,不仅个人难以改变贫穷命运,而且还可能带来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扶贫对象的素质,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所在。我们以提高基本素质为突破口,向贫困地区提供智力支持,这是一项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举措,不仅为帮助这些人改变致富思路,甚至可能通过智力扶贫,真正改变扶贫对象几代人的命运,这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扶贫方式。”

继续教育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会现场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仅有教职员工26名,其中共产党员21名,承担了全省高中校长培训、“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成人教育、自考助学等工作任务,还承担起全省除普通高考以外的各类教育考试的评卷任务。全院教职员工常常没有周末和假期,一直在超负荷地工作着。但是,面对学校同步小康帮扶的工作任务,教工党支部明确表态:在小康帮扶的工作上,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智力扶贫,继续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借助“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实施单位的优势,提出了“把国培计划送到边远山区”的口号,宁愿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先后投入“国培”、“省培”资金100多万元,采取了“送培到县”的方式,组织专家学者远赴紫云、独山、印江、平塘、习水、修文等地,对当地中小学教师、乡村干部、农技人员和高中学生进行培训,参训人数在5000以上。

贵州师范学院国培计划送教到县项目开班典礼现场

组织专家赴印江开展“同步小康 送教到县”培训

组织专家赴望谟县开展帮扶望谟县打易、岜饶小学语文教师专题培训

组织专家赴黄平县开展“国培计划(2016)”送教下乡培训

深耕基层惠民生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3年,为了摸清帮扶对象印江县的扶贫工作情况,继续教育学院在人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了年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吴江到印江县驻村帮扶。吴江所驻的印江县龙井村,距离县城40余里,人口稀少,经济收入主要以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村里留守老人、儿童较多,经济发展缓慢。吴江一到村里就主动深入街头巷尾和工作组的其他同志一起走访了本村贫困群众、住房困难户,有倒塌危险的危房住户,帮助申请危房改造项目。同时还走访村里适龄儿童家庭,确保本村适龄儿童都能读书,保证义务教育的执行。他兜里装着一个小本子,遇到问题就随时记录下来,结合各家实际“把脉问诊”、精准施策,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让他们重拾信心、摆脱贫困。吴江高度重视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当他得知群众对低保分配有意见后,就和村支书、村委主任将群众组织起来座谈,通过民主评议和民主表决的形式进行了分配。在他和其他帮扶队员的的帮助下,龙井村解决了办公用电问题,并走村串寨,考察和规划了了村里的道路。他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惠民生,集中精力谋发展、帮民富,编织起一张真情为民服务的“大网络”,架起连接千家万户的“连心桥”。

吴江与群众面对面谈心

驻村期间,在吴江的积极协调下,贵州师范学院原副校长张承鹄亲自挂帅,由继续教育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在印江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智力帮扶活动,对60名一线党建工作者进行了为期1周的培训,对印江县的部分中小学校长及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共计270人进行培训。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吴江用双脚丈量民情,汇集民意民智,抢抓机遇、无私奉献,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配套资金,自加压力,攻坚克难,着力解决住房难、出行难、用电难等问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表现出了驻村干部应有的素质,顺利完成了驻村任务。

组织实施印江县 “农业产业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

聚焦印江,精准扶贫吹响冲锋号

2016年,学校与印江县签订帮扶合作意向协议,对印江县进行教育帮扶工作,同时派出了以熊德勇为队长的6名扶贫队员,到印江县峨岭岗办事处所属的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在此期间,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傅波、院长赵德肃多次随同学校领导到印江进行扶贫工作考察,拟订了教育帮扶方案,为印江培训了乡镇干部和中小学老师2000余人。

与印江县教育局达成教育帮扶意向

为了让扶贫工作深入人心,继续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建立了“贵州师范学院驻印江扶贫工作队后援团”,为印江县峨岭关村募捐到了军训服装(含鞋子)100余套,现金2500余元。2017年5月9日,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刚一行三人赴印江县峨岭关村,带着“继续教育学院印江扶贫后援团”全体师生满满的关爱,走访了贫困村民,参观了当地的茶场和养鸡场,并向贫困户和当地茶农的贫困户赠送了募捐到的钱物

继续教育学院印江精准扶贫工作队后援团成立大会

赴印江县峨岭关村访贫问苦献爱心

2018年,贵州师范学院结合对印江县峨岭岗村精准扶贫的实际,将继续教育学院由过去的精准扶贫“协作单位”调整为“牵头单位”。面对新的扶贫任务,继续教育学院党委着眼贫困分布的变化,紧盯最困难的区域,扭住最突出的短板,集中最优势的火力,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拟定了《2018年集团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提出了新的精准扶贫方略:一是积极申报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引入运用畜禽标准化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帮助该村建立5-10亩的生态绿色家禽养殖基地;二是为该村规划建设一个村级文化中心,购置部分书籍、娱乐、健身设备;三是协调一定的经费购买饮水管道等连接到每家每户,让峨岭关村农户饮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为印江县峨岭关村茶农捐献衣物

同时,学院党委还将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建立了一个由党委领导、教工党支部组织实施的义务帮扶专家团队,制定新的教育帮扶计划,扩大教育帮扶范围,在加强对印江县进行教育帮扶的同时,将对水城县营盘乡、晴隆县三堡乡开展义务教育帮扶工作。

傅波表示,脱贫成效要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扶贫攻坚路漫漫,任重道远只求索。精准扶贫是一项政治任务和神圣使命,今后我们将采取有力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脱贫,不走人,不辱使命,不负期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扶贫路上,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园丁们左手教书育人,右手智力扶贫,用责任、爱心、担当,为贫困百姓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为贵州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一股清流……

文/图 林佳莉 孙秀华 审核/邹晓青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