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贵州:诗不可说丨萱草忘忧,从情爱到慈爱,中国母亲花的文化渊源

时间:2020-05-06 19:12  点击:


   

母亲节快要到了,我们来谈谈中国母亲花——美丽的萱草。

萱草,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可食用、药用,又可作为观赏花卉,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名花,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萱草不仅被广泛认可为“忘忧草”,还被称为“宜男花”,又逐渐成为受人尊敬的母亲花。


   

现存最早写萱草的诗歌,是《诗经·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歌的大意是:我的丈夫真威猛,他是邦国的大英雄。手执长殳,做君王前锋。自从丈夫东行出征,我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倒是有的,但又为谁修饰我的颜容呢!东边日出西边雨,心甘情愿,想他想到头痛。哪儿去找忘忧草?把它种在屋北面,忧思成病想着他!

这是一首思妇诗,写妻子思念出外征战的丈夫,简直是“相思成灾”了。

此诗第四章首句中的“谖草”,《毛传》解释说:“谖草令人善忘,背北堂也。郑玄笺注说:“谖本又作‘萱’……《说文》作‘藼’,云‘令人忘忧也’。”《毛诗正义》认为是:“此欲树草,盖在房室之北。”综合三家注解,结合《说文解字》意见,“谖草”就是“萱草”,即后世所谓“忘忧草”。


   

图为罗登虹画作《灿灿萱草花》

显然,如果说萱草是忘忧草的话,在《卫风·伯兮》这首诗里,“忧”从何来?从妻子对丈夫缱绻缠绵的思念里来,从思妇满怀的柔情爱意而来。因此,萱草或可忘忧,但本质上来说,是情爱花,至少从源头上,从《卫风·伯兮》这首诗来看,萱草表达的是爱意绵绵。

萱草表达情爱,在后世的诗词里回响延绵。

魏晋诗人阮籍的《咏怀》其二有曰:“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诗中的“猗靡情欢爱”就是指婉曲缠绵的男欢女爱,而作为情爱象征物的就是萱草。

唐代僧人贯休有首《相和歌辞·善哉行》,萱草明为忘忧,实则标识情爱。这首乐府诗应该是可以唱的,歌曰:

有美一人兮婉如清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珰,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诗写有位眉清目秀的美女是最好的知音,她弹奏的美妙琴声与她那美丽的姿容、美好的形象,就像那令人忘忧的萱草啊,使我彻底遗忘了烦恼与忧愁。


   

萱草,图片来自网络

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菩萨蛮·雨晴夜合玲珑日》词曰: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簏簌,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女子伤离怀远之情。“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两句,写女主人公梦到了在华丽的居所,庭院里开满了艳丽的萱草花(当时必定是你侬我侬情依依的,还不曾分开)。——结句写女子情不自禁凭栏眺望,一江春水,从溪桥下缓缓流过,不禁情思茫然。

温庭筠还有《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用“萱草绿,杏花红”;《禁火日》写“舞衫萱草绿,春鬓杏花红”;《过华清宫二十二韵》有“御案迷萱草,天袍妒石榴”等诗句来渲染春光春色,以萱草来表达深爱厚意。

宋代欧阳修的《清平乐·小庭春老》摹写春愁,词曰:

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

别来音信全乖。旧期前事堪猜。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词里提到了“红萱草”,应该是指开红色花朵的萱草“丹棘”。词写暮春时节,小院黄昏,寂寂无人,红色的萱草花盛开,让作者不由回想曾与佳人携手笑语,共赏此花。


   

红色花朵的萱草,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王之道的《浣溪沙·玉骨冰肌软更香》直接写到了萱草“丹棘”,词曰:

玉骨冰肌软更香。一枝丹棘映青裳。相逢归去未须忙。

曲里春山情不浅,尊前秋水意何长。酒醺颜色粉生光。

词写得情深意长,以写佳人笔触来写丹棘萱草花,以对丹棘萱草花诉说衷肠来表达对佳人的爱慕美意。


   

最晚到东汉末年,萱草又被称为“宜男花”。汉末曹植写有《宜男花颂》,称赞萱草说:“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花。”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和傅玄二人均作有赞美萱草的《宜男花赋》。

为什么叫做“宜男花”呢?据《太平御览》引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花曰‘宜男’,妊妇佩之,必生男。”

孕妇佩戴萱草花则生男孩,今人看来,颇类似巫术,但其中是可以理会得到我们先人对于生殖崇拜的执着与迷醉、热烈与真诚的。再者,从亲人们的眼光看,孕妇佩戴萱草花是一种吉祥的祈愿;而从儿子们的眼光看,曾佩戴于母亲发髻的萱草花则是一种悠长的温情与绵绵的慈爱!也即,明代薛章宪《萱草花赋》所谓:“子树背兮怡母,母服膺兮宜男”“俨慈颜之可悦,信幽忧之能忘”。

因此,萱草、萱堂、萱室、庭萱等等在诗文中均指代慈母,萱草花成为中国母亲花。

最早明确把萱草与慈母形象链接起来的诗歌,是据传唐代聂夷中的《游子行》,诗曰: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


   

无论你身在何方,海角天涯,你是母亲永远的牵挂。在母亲居住的庭院种植萱草,或许正是为了在游子远行后减轻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之苦,但慈母怎能忘忧?何况慈母倚门望,忘忧未开花!

无独有偶,相同的情怀,也是作为游子在外,唐代诗人陈子昂“赋”“萱草”说:“……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诗中的“北堂”,是指母亲的住处。《仪礼·士昏礼》记载:“妇洗在北堂”,是指妇人在北堂盥洗,后用“北堂”指代母亲居住的地方,类同“萱堂”“萱室”。陈子昂的这首诗歌,也是寄寓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感情。


   

元代王冕善画水墨,除了著名的《墨梅》之外,还画有《墨萱图》,并相应留下诗歌《墨萱图》二首,诗曰: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

对之有馀饮,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

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这两首诗,也是以萱草为主题的“游子吟”。

对于萱草是母亲花,明代景泰辛未科(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状元柯潜写有《寿萱堂为城东顾彦真知事题》一诗,说得清楚明白,甚至完全不必翻译,诗曰:

庭前不肯种凡草,种得萱花长自好。

欲教慈母百忧忘,期与萱花同不老。

谈到这里,让我们再重新审视一下大家最熟悉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人人能背诵。明代邢昉《唐风定》给予高度评价说:“仁孝蔼蔼,万古如新。”的确,母爱伟大,恰如春日和煦的阳光,照亮你的人生,温暖你的心灵!

但还可以探究的问题是:“寸草心”的“草”到底是什么草?

应该不是随随便便的什么小草。

应该就是作为“慈母”与“游子”情感寄托的、母子连心的萱草!

怎么样,除了可以作为“黄花菜”炖猪脚,花色艳丽、端庄大方的萱草作为中国母亲花,是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维系着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脉脉温情!


   

萱草,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一下吧,这是孙秀华版的《咏萱草》:

萋萋灼灼若珠玉,光采晃曜配朝日。

大邦奇草应休祥,体柔性刚结兰芳。

萱草忘忧花宜男,情爱深沉两依依。

慈亲倚门望游子,寸心报答三春晖。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