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社领域的指导地位

时间:2016-10-26 19:11  点击:

 “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

  顾锋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他指出了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这让以培养人为己任的高等院校,尤其是直接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使命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倍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原生动力。

  如今,对宏大叙事消解乃至否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使一些人的思维模式由“结构”转向“解构”。如今学者个人独立研究的专题性论著愈发以题目小、内容具体为特点,从“上帝已死”、“作者已死”、“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到“理论已死”,眼下的全球化时代一方面缺乏理论激情、理论能力,但另一方面又明显地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真正发挥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就更应该走出“平面化、浅表化、碎片化”的格局,我们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落后于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绝不仅仅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情”。我们必须“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按自己的“坐标”研究问题,以简明易懂的语言陈述问题。研究的立足点也应该是基于中国问题的内在逻辑,站在中国立场独立思考中国的问题,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第二,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只有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力点,才能得到科学、客观的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基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能做空谈式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要从人民群众广泛而丰富的实践中研究问题,汲取养分,提出真知灼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学术精品。

  第三,坚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固然自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最关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在理论和方法上更加符合全球化背景下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借鉴与应用国际学术方法和规范,融入全球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话;要通过与经典著作、与当代理论、与时代状况或时代课题的积极对话,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对一名共产党员来说,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而言,马克思主义更是科学,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科学学说。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要遵循科学的精神,扎根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的实践,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需要在学术队伍建设、学术方向凝练、学术成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下大功夫。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