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奉献真爱,唤醒良知
四十多年来,李建年老师先后做过中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成人高校的老师和普通高师的教师,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的学生,又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成为朋友,甚至是忘年之交。现在仍与李老师保持着频繁交往的学生中有他当年的初中学生、也有成年高校的学生,更多的是普通高校校生和毕业生。
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职业的规定与专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师道德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有人将教师的爱视为一种母爱,对此李老师则认为,教育的爱就是一种以真情唤真情、真诚换取真诚、良知推动良知的爱。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上则是在准确解读培养目标、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寻找一些具有可行性的举措来实现的,通过他自己的行为的显性示范来达成的。如,真正关心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在学生眼中,李老师是一个亲切、平和、易于接近的人,所以当学生遇到难题或面临着较重要的选择而纠结时会去找李老师交谈,许多学生在毕业以后仍然和他保持着联系,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仍然会想到向李老师咨询与请教。
李老师在学校里推行“课间教育微课”项目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职业观。这些“微课程”也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文化产品”。
二、敬业善教、严谨治学
他上过各种各样的课程,中学数学、物理、美术、体育,执教过幼儿园艺术领域的课程,到了高校执教过的课程就更多了、教育学、德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评价学、小学语文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论、幼儿园语言教育、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但无论上什么课,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其上好,使其成为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课程。他认为,思想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实践则是课程实施的基础。解决课程思想性的最好办法是将转化为若干相互关联的问题的系列,将这些问题的系列与国家意志、民族精神、社会变革和实践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又应该与学生将来的职业环境有直接的关联,最后以任务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并引导学生共同去构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想构架。当然这就要求老师有最多的付出,虽然有些课程已经上过许多遍了,但每上一次李老师都会重新备课,补充大量的新的学习材料、问题提出具有独特形式的 学习任务或改造课程的结构进而使之完善。
李老师率先提出了“学习材料与教学实施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多元的、丰富的、超文本的,基于数字化多媒介体手段的”判断。他认为,尤其是培养运用型人才的学校,也必然会大量运用视觉化的图象,更多地利用数字化媒体技术、使学习材料更贴近于现实生活、更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情景。在课程实施中,他大量使用图片、视频、影视片断,实现课程的“案例化”、“情景化” “现场化”,使过去单调乏味的文字符号构成学习材料变成有趣的、多元的、真实的、色彩丰富的画卷。
在教学理念上,李老师坚持以学习为中心、主张营造对话的课堂、思考的课堂,他认为,大学的有效教学就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质的教学。他主张大学教学设计必须确立这么一种价值取向,那就是“创造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在他看来,于学生发展而言,在与他人合作的背景下完成一项综合型的学习任务、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发现知识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联、建立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意义、构建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综合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创造一个解决问题的分析框架、反思与重构原有的概念体系、形成新的认知构架、与同伴对某一针理论或实践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完成论说文的写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和事件与单纯地获得理论性知识相比较,更有价值。
三、淡泊名利、立足基层
自2001年起,李老师就深入贵阳市的中小学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进入中小学课堂,和中小学老师一起听课、议课和课后反思,参与他们的学校文化建设与课堂与教学研究、参加与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为他们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持、帮助。李老师先后参加了贵阳市云岩区小学校本培训和教师研修模式的构建、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南明区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构建等工作,而些工作都获得过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或教育发展的较高荣誉。李老师还参加了为期五年的中英西南基础项目的工作,并成为这个项目的贵州省级核心专家。通过这个项目,李老师和他的同伴一起为我们省五个项目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