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迹
廖朝亭老师说他最喜欢一篇课文,每次上这篇课文都会拿其中一句话和学生分享,让学生进行仿句训练,甚至鼓励学生记下来。这句话叫:“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他说教师的底色就应该是一抹绿色,教师其实就是一颗囚在学生心灵空间的常青藤,只有给了学生葱茏的爱和幸福,才能成就他们葱茏的生命,猗郁的年华,也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常青。
翻阅他的教学人生,不难发现,他就是从教学楼一角从窗口爬进教室的一颗常青藤,一抹葱茏在学生心灵里的绿。
1.热爱教师职业,激情满怀工作。
廖老师讲过他开始工作时的一件事。1991年从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择优分配到石阡县城边上一所初中。他去教育局报到,听局长说距离县城一百多公里的本庄中学缺语文老师,却因为远没有人愿意去时,当场向局长申请改签到本庄中学任教。局长要他再考虑考虑,想好了还可以改。他平静地告诉局长:“没事,哪里都是教书,只是本庄中学现在急需老师。我来自农村,完全适应。”去本庄,校长交给他初三年级和初一年级各一个班,任初一班主任。备课一丝不苟,上课尊重学生;早上起床带学生跑操,下晚自习去学生寝室查寝;在校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动态,周末爬几十里山路去乌江边悬崖村寨家访。一年下来所带初一班级在全县学年统考中均分达91分(总分100分),荣获全县第一。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周如皋老师不顾已近退休之龄,破例前往我的学校我的班观摩探讨。
2003年,被学校安排到新成立的贵阳第三实验中学支教。这所学校位于城郊结合部的东山之巅西瓜村旁。由于初建,用于工程车行驶的道路夏天黄尘滚滚,头发里齿逢间没少灰沙;冬天穿着学校发的长筒橡胶鞋高一脚低一脚挪出坑洼泥泞。2007年中国南方多省大凝冻,车上不了东山,人走也危险,老师们在鞋底上绑布,蹲下身子一步一步挪到阳明祠坐公交车回家。廖老师在实验三中支教的六年,勤奋敬业,乐于奉献,从未请过一次假耽误一次课,所带班级语文学科均分达119分,终于教出了北大清华名校学子。
2.顾全大局挑重担,以校为家讲奉献。
1999年,廖老师开始在我校思教处分管班主任管理,学生会和德育科研工作。当时,我校班主任工作待遇低,班级班级管理粗放随意,学校没有学生会,学风校风较差,高考升学率低,社会评价不尽人意。廖老师经过反复调研思考,在陈新华校长支持领导下推出班级量化考评,实行“奉献为主,优劳优酬”的班主任优化管理;组建学生会,培训学生干部,从干部履责培训、卫生出勤监督、形象礼仪教育等方面培养学生自治能力;极富前瞻性地组建校园电视台,请来贵阳电视台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套由摄影采编、导播主播等人员组成的准专业电视新闻队伍;上德育科研课题,参加中央教科所“整体构建中小学德育体系”课题研究,营造全员德育氛围,强化教职工服务育人、科学育人,行动育人的意识与能力。这一切工作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在旧的基础上改革,阻力和压力一样大,廖老师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甚至连爱人在妇幼保健院生产(正值示范性高中评估组光临评估)也只好拜托家人照顾而匆匆返校迎评估。
付出决定收获是生活最朴素的逻辑。得益于整体德育体系的研究、建构,我校校风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硕果连连。教室干净整齐,厕所见不到烟头,学生会干部获得贵阳市形象大使称号,德育科研有了全国先进个人,多人次获全国二等奖。学校德育工作在申示评估中获高分值。
3.不停爬行,生命常青。
在追求知识读书学习方面,廖老师是一个永不满足,不知疲倦的学习者。读书自学、进修深造一类词汇频频出现在他的履历表上:贵州教育学院脱产进修两年、西南大学研究生班在职培训三年、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脱产研修)一年、蒲公英大学在职在线研修一年,还有记不清的短期培训。不停学习,是为了不断进步。作为中共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他受校党委安排认真学习报告,重温党的光荣历史,结合国情省情校情,第一个在学校十九大学习报告会上作了《实事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遵循》的报告。作为教师,他在高校学报和其他报刊杂志发表了《马氏文通省略研究的历史意义》等论文,多次获得省市学科论文评选一、二等奖。教学上孜孜以求,获省实验中学第一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18年6月26日参加省教育工委赴印江民族中学“阻力脱贫攻坚,送培送教”活动,教授示范课《项脊轩志》,获得一致好评。
他常说,不断学习是为了更好教书,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育是明天的事业,因而,学不可以已。
他是一颗校园的常青藤,生命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