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院要闻 - 正文

学做陶行知,向最美乡村支教老师致敬特别活动系列报道三

学做陶行知,向最美乡村支教老师致敬特别活动系列报道三

我是师院行知人

孙方红老师为我们每一个师范生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同时我们自己也感到骄傲。因为在贵州师范学院,我们这样一个80后90后的群体当中,也有很多年轻人背上行囊,从学校出发,走进山区,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山区孩子们。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2班的毕业生周新义同学就是其中的一员。

2012年的8月29号,根据学校的实习安排,周新义走进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贵阳市南明区林海中学,开始了他的支教之路。尽管林海中学的教学、生活条件很差,周新义在一学期的实习教学结束后,毅然选择了留下。周新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招考机会,背上行囊回到贵阳市南明区林海中学成为学校的正式教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贵阳市南明区林海中学,仅从校名上看,应该离贵阳市不远,条件应该不差,实则不然。学校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猫洞村,紧紧靠着龙里县的边缘,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是当地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2003年,支教老师胡定霞,大学毕业后放弃省电大的教师工作,用变卖家产、爱人转业安置费、亲戚借款、村民养殖贷款募集的30万元在龙里、花溪、南明交界的这个急需教育的苗族村寨里,顶着众多的压力和风险办起这所农村学校。2009年10月,在贵州省原人大副主任、贵州省文联主席顾久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将基础教育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并轨普教,学校于2011年12月份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批准为“实验学校”。学校坚持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解放大脑,解放双手,手脑并用;边学边做和从做中学的理念,农教结合,相应开设了种植、养殖、缝纫、手工等生活教育课程,为学生进一步接受职业教育和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尽管办学条件、生活环境都很艰辛,支教校长和支教老师们仍坚定的迈着步伐。周新义感受到了,也被感动了,毅然决然,顶着家庭、心里等等的巨大压力,他加入了这支队伍,成为其中的一员。走乡串户让辍学的孩子回到学校;教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学做合格公民;与孩子齐动手学习种植蔬菜、养殖畜禽,带孩子们走出大山看山外的世界……因此,孩子们弄错了他的性别,叫他“周妈咪”。在林海,太需要教师,很多人来了,走了。周新义经历了太多的聚散离合,他矛盾重重,仍选择了留下。

吴俊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周新义同学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第一,学习认真;第二,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参与了很多学校及校内外组织的各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周同学也接触了社会。慢慢的,感觉得身上的担子是什么。在09级的学生里面,他们大多数人都踏入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也许周同学可以去到更好的工作岗位,但他依旧选择了留下,这就是一种责任心。教育服务于生活,是一种对社会的担当,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社会的奉献。据2012年统计,中国留守儿童达6000多万,其中乡村留守儿童更是占了大多数。作为一名即将成为一名教师的我们,我们师范生更应该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应当将陶行知教育事业的核心思想与精神贯彻落实。将其运用在生活中,从生活的点滴开始,从生活与精神上就给予留守儿童所缺乏的关爱。让留守儿童知道,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一样有我们给他们关爱,让他们在我们的孕育中茁壮成长。(请继续关注后续报道四《感动后的行动》)

(文/全奕 图/全奕、周新义)

省陶研会领导与林海教生合影

周新义(右)和校长胡定霞(左)一起主持六一活动

走乡串寨去家访

周新义与他的首届初中毕业班

2014年03月05日 18: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