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院要闻 - 正文

学做陶行知,向最美乡村支教老师致敬特别活动系列报道二

学做陶行知,向最美乡村支教老师致敬特别活动系列报道二

爱满天下,教师请用爱履职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因此,教师应当用爱履职。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支教志愿者在一段时间内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一项让很多热血青年敬佩的举动,更是支教人身体力行“爱满天下”的实践。对于许多人来说,支教可能是一次尝试、一次锻炼,但对于孙方红和她的支教团队来说,支教是他们的事业和信仰。

孙方红,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九届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贵州省第三届道德模范,贵州省红十字会向日葵义工会“十佳”志愿者。2011年开始她的支教生涯。2014年,她的支教团队中,年龄最老的56岁,年龄最小的20岁。香港、深圳、广西、湖北、贵州、辽宁……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支教老师们汇聚贵州,用爱为山区的孩子带去希望。

“做一名支教老师是不容易的事,做一名优秀的支教老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学习师范专业就能去从教吗?具备去支教的能力吗……”

学习陶行知,向最美乡村支教老师表达敬意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教育真谛的深思。贵州都市报教育周刊编辑、记者肖渝峰,贵州师范学院历社学院唐强同学分别以媒体、大学生的视角零距离探访当代陶行知教育思想践行者:孙方红老师;支持支教公益机构的专家代表,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百特教育慈善基金唐薇老师及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专家:学会秘书长、贵州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办公室主任邓琴;学会教学教研团队带头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吴俊,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党委书记韦丹,与广大师生共话爱的教育。

 

精彩回放:

一、对话孙方红

话题一: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都给山区孩子了

2009年10月,因为对志愿者工作的好奇,孙方红随向日葵义工会(贵阳)的志愿者们到罗甸县董王乡皮桶小学走访贫困学生。就是在那一次,她认识了孤儿梁林,从此以后,她的孩子由一个变成了很多个。山区调研、走访家庭、捐赠赠物、联系慈善团体、带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开拓眼界,看到希望……更令人钦佩的是,为全身心的做好支教工作,孙方红毅然辞掉了贵阳的工作,带着自己的儿子到偏远地区做全职支教老师。把儿子从贵阳市小河区实验中学转到了自己支教的乡村学校读书。

主持人:“您为什么要把孩子带下去?”

孙方红老师:“主要是考虑到孩子单独在贵阳不好照顾,孩子在山里头的条件很差,但是却很能锻炼人。”

孙方红的回答仅仅用了36个字,没有修饰词和感叹词。

话题二:支教的价值是什么?

主持人:“在这段艰辛支教的时间里您和您的团队有什么样的感想?”

孙方红老师:“这段时间大家的能力都提高了很多,对我来说,在支教生活当中,看到孩子们满足的笑脸就感觉自己的成就感很大。”

主持人:“支教工作对于支教人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付出这么多的个人时间和精力,值得吗?会有收获吗?”

孙方红老师:“这个问题,先让邓路老师说一说。”

来自贵州的支教老师邓路:“我对支教的感触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也许给不了山区的孩子太多的知识,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给山区里的孩子带去快乐。并且因为孩子的快乐让我们自己更加阳光。”

孙方红老师:“我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吧。在去年四月,北京大学的一个大三学生,他参与了学校一个叫做体验中国的项目,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我在长沙遇见他,并且邀请他到贵州来了解一下支教活动。在四月份的时候他来了,他当时暂定的行程是十五天,然后他去到了我们的支教点。他被支教点所在的两位非师范生毕业的老师的热情所感动了,当时这两位老师正在为孩子们排演六一儿童节的节目,那是孩子们的第一次过儿童节。当时他就告诉我,他决定改变他的行程,帮孩子们排完节目他再走。表演结束以后,其实我对他非常不舍,但是我知道他还有他自己的安排,所以就没有打电话给他。后来我接到了他的电话,他刚开始沉默着,我以为是信号不好,可是当我听到他的啜泣声时,吓了一跳,我着急的问他怎么了,他说:‘孙老师,我不想走。’当时我非常的激动。他跟我说了一个故事,说他作为一个北大的学生,他教给孩子们的东西远远不及孩子们教给他们的东西。有一次他去家访,山路很陡、很难走,但是孩子们很早都跑到他前边儿去了,他在后面休息,后来孩子们又转回来,其中一个孩子手里捧着一捧的野果,孩子们告诉他好吃,让他尝,他尝了一个后觉得好吃又从孩子手里拿了一半,这时候他发现孩子的眼色不对了,孩子又说了一句:‘还有其他老师呢。’这时候他自己被震动了,他说他觉得孩子们那么小却那么懂事,能想到与人分享,想到关心别人,而自己就显得太自私了。这时候他让孩子也吃,可是孩子只拿了一颗最小、最黄的,孩子说:‘我常常能吃到的,我要把这些留给我们另外两位老师’。最后他告诉我,他在支教老师身上学到宽容、正直,在孩子们的身上学到了与人分享,关心身边人。所以后来他回到学校再打电话给我时,他说他曾经想要换专业,因为他是学地球物理的,但是支教回来以后,见识过山区恶劣的条件和环境,他了解到自己的责任,他决定要坚定的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去改善恶劣的环境。这就是我们大学生志愿者的感悟和收获,也是支教工作的价值体现。

二、陶研专家谈心得

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秘书长、贵州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办公室主任邓琴教授:

我和孙老师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她说她的支教团队在找寻志愿者的时候发现来自贵州的志愿者比较少。我当时就做了一个回馈给孙老师。我们贵州的同学可能是,他们本身还没有理解支教的意义。还有很多同学都有支教意愿,可能是缺乏信息沟通和团队平台。其实我们学校的同学也是做得特别好的,也是在走支教这条路。我们学校是2007年开始筹备支教活动,2008年正式全面铺开,2009年就带着我们很多同学开展工作,做得非常不错。我们的学生当中就有很多典型的代表也来到了现场,是我们年轻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者。

支教工作是一系列的酸甜苦辣,会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我们的支教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源动力持续推动发展。我们有很多的爱心人士关注教育,投入教育,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要整合各方的力量。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者、传播者,从我们这个角度,我们要担负更多的责任,要形成更好的支教机制,建设优良的教育团队。同时从源头,我们的师范教育来说,要从源头打造好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的老师具有这种非常好的素质,愿意投身于爱的事业,愿意把陶行知先生爱的教育,爱满天下的这样一个思想传递下去,包容自己的学生。下一步,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将与陶行知教育基金等机构资源整合,2014年将启动“学做陶行知”支教项目。力争做好、做规范贵州支教平台的建设和队伍的建设,传递好“爱满天下”的正能量。同时让更多的支教者,可亲可爱的老师、同学们能感受到贵州支教团队的温暖,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有问题共同解决,共同进步。来到贵州支教的每个人,都是贵州的陶行知,都能在这里找到你的立足点。

 

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教学教研团队带头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吴俊教授:

孙方红老师和支教团队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今天这个活动,标题是要学做陶行知,我们学院今年也在对陶行知的精神做学习,我们文学院围绕着这个话题,成立了一个陶行知研究所,在学生中建立了一个行知社,通过学生社团的方式来接触陶行知。在陶行知的乡村教学理论里面,他就谈论到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如何当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在我们去教书前认为,自己是学中文的,学数学的,就可以教书。实际上这在陶行知的理论里,这只是做教师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几步还在于对乡村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奉献。陶行知的理想是:能够到乡村支教的人,他首先要有农民的身手,像农民一样从事农业工作,他要用科学的头脑,要在实践中使用实在的知识,要有奉献社会的精神,这才是新教师,这才是新教育应该培育的教师!我们师范学院也在不断地做这类的实践,去年很多学生走到了基层去,特别是国培计划,到乡村去的学生非常多。刚开始他们听说是去农村,觉得山高水远,地势偏僻,环境困难,有一些同学的确是在打退堂鼓,但是通过思想教育,我们协助他们不断地了解到了支教的意义。但他们下到农村去,他们被感动了,被那些仍在乡村坚守的老师们感动了。他们在这些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出了他们崇高的人格,所以我们文学院的这些学生最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十分令人感动。其中有一个同学向留守儿童承诺,从今年参加工作开始,每个月用一部分钱资助他们上学,一直到他们大学毕业为止。我当时听到这个事也十分感动,由此我就产生一个反思,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到基层去,不到农村去,不近距离的去了解社会,他们就无法发自内心的体现这样一种精神的担当,对社会必须的担当。我们今天与孙老师近距离的接触,非常有幸的感受到这一点。我相信今天这个活动也一定会对我们的老师、同学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感动。

 

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教学教研团队带头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党委书记韦丹副教授:

我相信今天在座的我们的同学们,和我一样应该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们今天这个活动的主题是学习陶行知。我们要学习他的什么呢?陶行知先生主要提倡的是平民的教育和生活教育,实际上很多他的教育思想或者理念从今天来看,对我们的教育都有一个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学习他还不仅仅是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或者理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学习他对于教育、对于怎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学生这样的一种关爱,这样的一种大爱的思想,我觉得这才是关键。陶行知先生生活在解放前的社会里,在那样一个状态下,他仍然全心全意关注平民教育,我觉很重要的一个支持他的精神就是他的大爱,他连大学校长都可以辞去不做,到农村去办学用教育关心平民。同样,今天在座的,我们支教团队,我们的孙老师,还有我们学校从事支教工作的同学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对我们基础教育的关注,为基础教育所付出的这样一种大爱。所以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们在这个活动以后可以思考一下,特别是有些同学也是刚从实习的学校回来,对我们贵州的基础教育,也是有感性的认识,我们应认真思考一下,我们为贵州的基础教育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三、教育公益在贵州

支教离不开公益的支持。多年来,孙方红老师得以不断前行,得益于社会各界公益人、公益机构的鼓励和支持。

支持支教公益机构的专家代表,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百特教育慈善基金唐薇老师与我们分享她的体会。

我做了很多年的公益支教,但在我认为支教并不仅仅只是去献爱心、去帮助山区的孩子。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经历:曾经在我给北京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做培训时,我看到一个家境很好的男孩儿,他耳朵上打了两个耳环,整个人给我的感觉很不好,吊儿郎当的。当时我认为这样的大学生如何能去支教,他能带给孩子们什么?后来在我去四川的sos儿童区抽查的时候,当时看到他们在做游戏,后来我看到一个被记者抓拍下来的镜头,这个镜头里正好就是这个男孩儿,他跟那些孩子玩得很开心,三个孩子缠在他身上玩得很开心。我相信从这样的事不难看出,对山区的孩子支教,不仅仅是对孩子们进行帮助,其实对我们每一个志愿者来说带来的帮助更大。因为这样一个体验带给他们的冲击是很大的。大多数志愿者回来以后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公益扶贫事业的社会意义是很大的。不仅帮助了山区也帮助了更多的大学生,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真正的践行教育。我很同意吴俊院长所说的:不是你学了师范你就有能力去支教,不是你会教语文、数学就可以支教的。你是一定要用心的,你爱这些孩子吗?你不爱这些孩子是做不好老师的。所以我想支教所传递得更多的是,你该如何做一个用心的人。

我们是专门的做教育公益的一个机构,比如说孙老师这次让我到贵阳来做培训,是我们的一个公益行为,我们到全国各地去做各种各样公益培训。有时候直接做老师,有时候做志愿者,那么从我们来说对志愿者更大的帮助,除了这些公益课程,那我们更多的是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还有就是村里的孩子最需要什么,什么样的课程对他们更有价值。我开始的时候,我去村里给孩子上过课,四川,甘肃,西南,西北,很破很偏远的地方。我在甘肃的一个山上,看到一个班级有三个学生。每个孩子相差五六岁,这样的孩子就是一个班,所以这样的情况怎么上课?对于农村的这个教育情况,我们在非常了解的前提下,我们才有资格去陪训支教志愿者,因为我们知道需求是什么,要不然你给的东西是别人不要的,要不然你给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我们的培训中也在不断调整我们的课程。所以在培训中首先我们会关注所有我们志愿者们的内心。开课的第一天我就会问他们,你们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我不要答案,我希望每个人去想,但是我知道每个人的目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要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出发点是什么?然后你们能给孩子们什么?这个是一定要想清楚的,然后,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热情的——我要去支教。但是你有能力吗?你有东西给出去吗?你能给得好吗?这个技能是我们要培训的。,为什么我要支持孙老师?我们跟孙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很敬佩孙老师的行为,孙老师依赖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村里孩子太需要了,那我们就是一个互相爱慕,我们太对路了,我们就走到了一起,其实就是这样。

四、媒体人肖渝峰看支教

听了老师的故事,突然想起以前有一次我到毕节的一个大山区里面工作。在半山腰上有一个小学,那的同学要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其中有一个同学还要经过一段悬崖,但这些同学从来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学习。那个小学很小,只有1、2、3三个年级,老师也只有三个,而且,他们三个年级并不是所有人都去听课的,他们是等所有孩子都凑齐了,凑够一个班了,然后再一起上课。这里,我并不是说他们的条件有多差,而是说对与这个知识的接受的渴望。

在山里面,建一个小学,对于村民,那种态度啊:有什么好吃的都拿来给老师们吃,如果说有什么体力活动都帮老师做了。我去的那天,他们正在修条路,就是因为悬崖太危险了,怕学生们上学发生意外,所以修条路,全村的村民都一起去了。经过小学堂的时候,我看到,只要是有孩子在那里上学的村民,他们都会走到学校旁边然后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好像在说“你要好好上学哦”,然后回到泥路上一点一点的挖建新路,里面没有30岁、40岁的人,只有50岁、60岁的人,因为年轻人全外出打工了。看到最老的一个70岁的老太太,她也在那修路。一提老师他们都伸出大拇指,说老师让我们的孩子有了出路。为此,我们应该再次用自己的掌声,为我们支教老师们,送上诚挚的敬意!

 

编者按:

“学做陶行知,向最美乡村支教老师致敬”交流会是组织、承办本次活动各方送出的一份特殊的礼物,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我们亲爱的学校,我们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全社会都在赞誉、提升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社会对教师出色工作的认可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个人的真才实学以及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同样很重要。我们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教书育人改变世界的面貌。因为,优秀的教师能让人充满希望,让人相信有一千个拥抱生活的理由。

时代变迁,教育工具发生了变化——课本不断更新,黑板也换成了计算机。但是,教学最重要的工具——真心和热情却始终没有改变。渴望帮助孩子掌握知识;坚信每个孩子都具备潜能;课后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功课;在孩子灰心丧气地认为“我做不到”时,充满信心地告诉他:“不,你能做到。”

请拿起你们的工具,亲爱的教师们,请要用爱履职!

(敬请关注后续报道三,《我是师院行知人》,共享感动与骄傲!)

(文/全奕图/全奕、杨恒) 

 文学院2013届毕业生周新义谈支教感受

文学院院长吴俊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农村基础教育建设

陶研会秘书长邓琴(左一)、文学院党委书记韦丹在交流会上

交流会现场嘉宾互动交流

2014年03月05日 17: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