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学生马虹和同学一起在孵化基地落户,准备搭上乌当大数据产业的东风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贵州日报》对此进行了采访,并以“抢抓大机遇 推进大跨越——乌当区发展大数据产业见闻”为题,于2015年5月20日《贵州日报》07版中进行了报道。
核心提示
2013年,贵阳市乌当区成为首批住建部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也是我省首批唯一申报成功的县级城市。随即一场借助大数据产业建设智慧城市、推动转型升级的探索,在乌当展开。
2013年底,乌当区智慧城市综合指挥管理平台一期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建成,旨在优化中小企业创业环境,70余家企业在一年的时间内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今年6月,集呼叫中心、展示中心、数据中心机房于一体的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将投入使用,深圳网邦商务秘书有限公司、北京数字政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即将入住……
抓住现有的医药、旅游等传统产业,瞄准大数据,乌当区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个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踏上了快步发展之路。
记者手记
智慧城市通俗的理解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作为乌当区智慧城市的操作者——贵州智源信息产业孵化基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晨,这样给记者解读:“智慧城市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要真正的实现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对相关企业的孵化,以及个人的创新创业。”
从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城市综合指挥管理平台,到相关产业中微型企业的孵化,乌当区正在集合各种资源实现我们身边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的智慧城市,重点结合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物联网应用及智慧城市建设,以呼叫中心产业为抓手,挖掘块数据资源价值,推动乌当区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
这不仅让很多企业看到希望,也让很多年轻人看到希望。今年毕业的贵州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马虹,就和同学一起在孵化基地落户,准备搭上乌当大数据产业的东风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5月13日,乌当区与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NIT),在刚建成的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大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电梯物联网、智慧驿站、智慧医疗等方面加强合作,着力打造“CNIT互联网+智慧贵阳”。
作为全球领先的提供平台、交易、数据等综合性管理方案的互联网集团,CNIT将借助其自主研发的“云管端”模式,结合“云巢”大数据服务,在乌当区设立“CNIT互联网+电梯物联网平台”、“CNIT互联网+智慧驿站平台”。
通过与CNIT的合作,将加速乌当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特别是有助于乌当推进政务及社区公共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增强辖区社会管理和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产业互联互通。
而不久之后,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将投入使用,集呼叫中心、展示中心、数据中心机房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将搭建全媒体服务平台、电子商务营销与服务平台等多个开放平台,通过海量数据深度挖掘处理,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一系列的合作和项目建设,都在诉说着作为首批住建部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乌当区利用高科技企业和上市企业集中地的优势,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互动,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建设智慧城市
抢抓发展先机
“这是昨天网格员采集汇报的数量,点开具体的‘案件’就能看见处理的情况和结果。”5月15日,点开网格化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工作人员田源熟练的在数据库中调出了社区网格员采集到的一条信息——小摊贩在路边乱摆乱放,图文介绍的事件情况、后来的处理结果都能清晰的查看。
除了社区事件管理,在这个管理信息平台上,还能实现网格员的远程打卡上下班、工作轨迹查询以及社区的人口管理等功能,而这一切,都只需要一台网格员的手持终端就能实现操作。
在乌当区的智慧城市综合指挥管理平台,网格化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仅是其中一个管理平台,12319的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全区的视频监控系统等城市管理的数据和信号都被接入综合指挥管理平台。通过资源的互联互通,围绕“政府管理能力提升、民生服务保障、智慧产业培育”三个维度,着力推进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指挥平台、天地双网、数据中心及行业建设,最终实现基础设施高度覆盖、城市系统运营高效、民生便捷、城市环境绿化宜居的幸福城市。
4月29日晚,乌当区突降暴雨,短时间内新添大道、高新路、温泉路、龙广路等城区地势低洼处出现明显的积水内涝现象。通过管理系统监测到的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应急办公室及时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应急抢险车、排涝人员准确到达积水严重的路段,实现了短时间内安全、快速排水疏涝。
“智慧城市的目标,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感觉到更放心、更舒服。”贵州智源信息产业孵化基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晨表示,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提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的同时,也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乌当区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埋下了伏笔。
2013年1月,乌当区成为住建部首批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并成为我省首批唯一申报成功的县级城市。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中,通过以确定运营主体及其职责的方式创新建设模式,乌当区政府授权区国有控股企业——贵州智源信息产业孵化基地有限公司,成为了乌当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运营主体,即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
贵州智源公司通过承接政府的部分管控和引导职能,整合本地资源,引入外部战略合作者,并探索出良好的商业模式实现对智慧城市推进过程的监督和协调。2013年底,乌当区智慧城市综合指挥管理平台一期建成并投入运行。北京数字政通、北京景成易通、河南迈佳迈、贵州广思信息等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落地乌当。
依托孵化基地
谋求集群发展
说到贵州创天科技有限公司,可能有不少人会陌生。但如果提起每次到银行都会看见“把守”在营业网点的防盗门,大家肯定印象深刻。双层防盗、自动报警,将窗口柜台与外界自动区分。
“贵州现在有60%的营业网点使用的防盗门,都是我们家生产的。”提起这道门,公司总经理安太平很是骄傲,知识产权、生产制造全是我们的,从市区到乡村只要是有银行的营业网点基本都能看到。 除了安全门,该公司自主研发的“110报警接警平台”,也是现在金融安全市场的“拳头产品”。通过将银行的110报警接入公司研发的报警平台,能实现银行安防系统的可视化,加强监控力度。目前已经成功在毕节地区的银行系统全覆盖,年底还将在六盘水地区安装600多套。除了银行外,学校等重点安保单位也向这套系统递出了“橄榄枝”。
从小到大,创天科技就是在乌当区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实现的梦想。只需每个月80元的简单费用,就能使用基地免费提供的场地办公。2013年建立起来的孵化基地,目前2000余平方米的场地中,已经有大大小小涉及软件、电子商务、信息推广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70余家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创业环境的优化,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和具有发展前景的微型企业做大做强。”孵化基地服务站站长杨米海介绍,2014年,孵化基地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税收总额170万元以上。
看中了孵化基地的优厚创业环境以及UPS电源的市场前景,40岁的张春莲把经营5年的小超市转让,和朋友一起创业,专业销售各大品牌的UPS电源。“以前想着创业就很担心,光是起步需要的场地、办公设备就要投入一大笔,现在到基地很省心,我们入住两个月就打开了业务。”说起目前的经营,爽朗的张春莲笑开了。
产城双促互动
打造全产业链
驾车向贵州康心智慧医药物流园驶去,还未到园区,一栋高楼就进入视野——贵州(乌当)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预计下月,这个总投资5000万元,集呼叫中心、展示中心、数据中心机房于一体的大数据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将投入使用。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抢抓大数据产业机遇,利用大数据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在产城互动的战略思路下,乌当区创新性地把发展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与大数据智慧应用产业园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的建设,推动大数据加速发展,搭建全媒体服务平台、电子商务营销与服务平台、大数据应用及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构建贵阳市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承接中心、大健康医药产业后台服务中心等多个开放平台。结合本土重点产业发展,整合应用大数据产业培育,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延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推开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的大门,展示中心宽敞明亮,占地300平方米的数据中心机房里,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已经就位,呼叫中心的办公设备已安放到位,深圳网邦商务秘书有限公司、北京数字政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一亩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将陆续入住。目前,正在建设2000坐席,共计面积1.2万平方米的呼叫中心一期项目,年内将形成8000坐席,6万平方米的规模。
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建成,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企业入驻。乌当区不断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在建设上,采取委托代建的方式,由专业公司负责基地的专业设计与建设;在运营上,充分发挥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的平台作用,实现“产业基地+平台公司+合作企业”的基地运营模式;在招商上,建立“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方案、一个班子”的工作机制,对重点企业实行点对点精准招商;在保障上,建立大数据智慧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以大数据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作者: 本报记者 王鲁铨 编辑: 李青



贵州日报阅读地址: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150520/Articel07002JQ.htm
多彩贵州网也就此事进行了全文转载。

多彩贵州网阅读地址:http://gzrb.gog.cn/system/2015/05/20/0143143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