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师院 - 正文

贵州都市报:当论语遇上微博,你懂吗?

媒体平台

阅读地址:http://dsb.gzdsw.com/html/2014-11/27/node_201.htm

潮课堂

本报记者沈诗洁

微博是快速、新鲜、传播广泛的社交平台,《论语》则给人古板、陈旧、难懂的印象。那么,当论语遇上微博,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刘海涛,选择“发微博”这种时尚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逐字逐句翻译,融进现代人的思想、身边的故事、热门的话题,为现代社会和儒家经典牵线搭桥。

从四库全书到微博体

刘海涛教授任职于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是古代文学、国家经典导读、《论语》精读等多门传统文化课程的老师,传授古典知识,刘海涛教授一直在思考更加贴近生活的授课方式。

“《论语》精读是2009年开设的课程,教材选用的是四库全书版本,繁体字、无标点,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有的学生看到教材就不想学了。”刘海涛教授翻开教材,记者看到满页密密麻麻的“之乎者也”,注解也是文言文体。

课堂上,刘海涛教授首先带着同学们大声朗读原文。看着古书,读着古文,同学们仿佛穿越到春秋时代。“但是,整节课都是我在讲,学生学得很被动。如果教材不能吸引学生,课上不能与学生互动,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刘海涛教授说,他注意到,有学生在QQ上留言,询问解读论语的相关问题,自己会在QQ上发布关于论语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有学生关注了,后来发现学生和朋友更爱用微博,于是很受感动和启发,决定马上开通微博,利用这个平台推广论语,除了能和学生互动,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从字面理解到渗入生活

“现在的孩子总是埋怨爸爸,答应陪自己玩却总不能兑现,是一个不守信用的坏爸爸。其实爸爸们何尝不想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呢?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覆也’,是说虽然答应了别人,但有更重要的事,有正事要去做,承诺也是可以变更的。如果爸爸是为了正事,我们多体谅体谅他们的辛劳吧!”这样解释“信近于义,言可覆也”是不是比较好理解?

在刘海涛教授的微博里,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论语》,还原对话场景,还比照如今的生活现状深入探讨,做出贴切又实用的讲解,仿佛孔子在线做微访谈。

“有网友说,孔子是开微博的第一人,每一句都没有超过140个字。”刘海涛教授认为微博与《论语》早已结缘。刘海涛教授说,首先要做的是让人看得懂,其次是纠正错误的理解。

“讲到‘见义勇为’一词时,学生第一反应是与歹徒搏斗,其实‘义’在古时是有合适的方法和应该做的事情两种解释。比如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看到有人落水,向成人求救就是见义勇为,这和孔子‘见义不为,无勇也’的说法是相同的。”刘海涛教授举例说到。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自今年7月,刘海涛教授发出第一条微博至今,已有200多条微博,其中多数与《论语》相关。刘海涛教授介绍,微博讲解《论语》顺序与教材同步,旨在为学生“开小灶”,做课外补充。

他还十分赞同孔夫子“因人施教”、“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和老师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而‘仁’为最高追求,在‘仁’面前,可以不对老师谦让。”

现在,《论语》精读课程没有课本,学生们却更加专心,不少已成为刘海涛老师的粉丝,有的还希望和他一起发微博推广《论语》。“有一位学生毕业论文写了8万字,就是关于《论语》的,我上课明显感到他们的眼神有了光,上课不点名,学生几乎都能到。”刘海涛教授告诉记者,他将会丰富微博的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论语》,“我会坚持做下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解读就更好了。”刘海涛教授期待着。

2014年11月30日 09: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