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将贵州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试点省》石培新

时间:2013-03-20 15:32  点击:

贵州师范学院 石培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篇加以论述,并且把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了“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加以定位,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预示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已经来临。对于生态较为脆弱,但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生态文明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和成果的贵州来说,应抢抓机遇,占领生态文明建设制高点,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将贵州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试点省,走出一条生态化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创造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

一、 将贵州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试点省的优势

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由于贵州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营造生态环境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整合生态工业、促进生态旅游、弘扬生态文化、优化生态产业和提升生态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特殊优势。

(一)独特的地形地貌优势。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份,山地和丘陵占92.5%,也是全国喀斯特发育最全、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这种环境类型多,山水之间密切关联的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适合生态经济发展,开发后容易形成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原地势和山地地貌,形成了独特的优越气候,特别是在炎炎夏日里,贵州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其中贵阳7月份多年均气温只有27摄氏度,被评为“中国避暑之都”。

(二)独特的绿色资源组合优势

贵州能源、矿产、生物、旅游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开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生态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森林覆盖率高达42%,有数百座原始森林,有百里杜鹃、百里竹海、百里茶海、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动物100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产区,贵州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的美誉。

(三)独特的产业结构优势

长期以来,贵州和其他资源省份一样,主要实行的是资源开发导向战略,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决定了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同步推进。通过打生态牌、矿产牌、文化牌,形成具有贵州独特优势的第一、二、三产业。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贵州通过开发生物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逐步形成以绿色生态为内涵的第一产业。贵州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9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已发现的123种矿产资源中,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28种,其中煤炭远景储量2400多亿吨,保有储量507.28亿吨。形成了以矿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这些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具有十分优越的开发和生态保护条件。贵州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名胜区、保护区和名城、名镇,目前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4个国际性生态博物馆、5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古城、4个历史文化名镇、18000个民族村寨等等,逐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二、将贵州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试点省的实践基础

多年来,贵州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有了许多成果和较好的基础。

(一)毕节实验区的实践

毕节试验区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是对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和实践,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经过24年的深入实践,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成就。实践证明,建立毕节试验区的决策具有正确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超前探索;是统一战线的伟大尝试和成功实践;是结合当地实际,在贫困的民族地区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相协调道路的有效探索。习近平同志去年在贵州考察期间,对贵州“十一五”时期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贵州要坚持寓资源能源开发、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贵阳市充分利用其最大的比较优势——生态优势,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积累了宝贵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市情的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爽爽贵阳、避暑之都”已成为贵阳市的金字招牌。从制定《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到《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进入贵阳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校园,在全国尚属首次。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日益凸显,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三)生态农业方面的实践

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晴隆县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致富农民与治理石漠化、恢复生态双赢;贞丰县顶坛乡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引导农民积极种植花椒,引进花椒深加工企业,“顶坛花椒”成了全国知名品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态恢复和重建取得明显成效;都匀市、湄潭县、凤岗县大力发展茶产业这一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促进了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生态旅游业方面的实践

在发展生态旅游业方面,荔波县、赤水市利用“申遗”成功之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确立了生态立县(市)、旅游兴县(市)的发展思路,生态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黔东南州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全州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五)循环经济方面的实践

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贵州宏福公司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清洁生产工艺,解决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气回收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排放量,探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新路子;开阳县作为我国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来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将贵州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试点省的路径思考

(一)将生态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

在新的形势下,贵州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逐步形成与生态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体制机制,探索一条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道路。

(二)加快改善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

应进一步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生态经济发展条件。贵州作为一个山区省份和富水地区,必须坚持把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设施,从而打破交通、水利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和乡村生态化

贵州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工业发展,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能源、原材料等工业,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延伸产业增值链和劳动就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把城镇建设发展的着力点转向优化建设布局、扩大环境容量、提升绿色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上来;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加强城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优化,使城镇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同时,推进农村生态化,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推进农村住宅生态化和村镇环境生态化,使贵州的广大农村真正成为生态农村。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使用等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在政策制定、规划管理、法规执行和重大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还应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协调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

(五)坚持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布局有机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现代化有机结合

在探索资源节约、环境美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中,着力抓好生态试验区示范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市、县的建设,大力支持循环经济试点。

(六)立足于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发展,实现旅游发展与人文保护的和谐统一

要把保护原生态文化环境和文化完整性作为重要目标,建立完善的文化资源保护机制,成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对民族语言文字、传统服饰、民间歌舞、特色饮食等进行全面保护。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和发展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山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

(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知是行之始”。凡事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积极主动地朝着方向去行动。要提高全民生态意识,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教育,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营造人人知晓、人人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同时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编制“生态文明教材”,做到“三进”,即: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局面。

在实施以上路径的同时,建议省有关部门抓紧开展“全国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试点省”申报工作,力争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