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 程艳萍 处级干部
一、 社会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社会管理是指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一定的规章制度下,一定的法律框架内,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防范社会风险的活动。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这既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必要前提。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约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社会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保持社会和谐。
二、 社会管理的新内容
(一)社会管理的全新定位
社会管理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两会前夕,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
十八大对社会管理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法制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也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管理这个问题上依法治国的决心,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上正从社会管理格局向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上迈进。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报告中指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四个加快”:1、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2、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3、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4、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二)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管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十八大对社会管理的目标定位是社会稳定和谐。当前我们国家进入到经济发展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社会转型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因素在增多。通过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社会管理的三个重要途径
解读报告第七部分的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不难发现,报告中对社会管理体现了新的管理途径,即社会管理呈现了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管理的新途径。
所谓源头管理体现为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而不是停留在应急性、“灭火式”的管理上。源头管理主要是民生为先,服务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需求,同时,还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动态管理就是我们的社会管理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静态管理方式,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动态管理转变。
所谓动态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体制和机制,使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又能得到制度上的及时解决,这有利于更好地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所谓应急管理是指针对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目的是在突发事件面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四)社会管理措施的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措施提出了新要求,总体体现为提出了加强三个建设。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例如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建设,例如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等等。
第二,加强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改革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经济建设人才,提高了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民生需求发生了宏大变化,大量的社会性需求上升,这需要我们加强社会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们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第三,加强信息建设。运用现代的信息手段进行社会服务和管理。比如,政府信息化服务平台、视频监控、网格化社会管理中的信息采集等信息建设,
强调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例如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民生服务和管理;引进市场机制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鼓励社会办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等。
强调了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针对当前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总书记的报告中提到要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三、 培养新型的社会管理人才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新路径
当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遭遇社会转型拐点。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教育、医疗、住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热点领域不断积聚能量,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影响严重,还有一系列天灾人祸给公众内心带来的颠簸、震动,无不令中国人对于“风险社会”的体味更加深刻。而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不协调、不科学、不可持续的负面效应和社会断裂,集中投射、释放于社会层面,对社会管理的压力重负不言而喻。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能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几乎决定了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中国发展前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有着超高的风险系数。一面是无“主管机构”的新单位、社会人不断增加,人口流动加剧,网络行为活跃,需要大幅增加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投入;另一面是社会管理体制中多头管理与管理真空并存,管理队伍“质”、“量”告急。一面是征地拆迁、劳资矛盾、就业压力等社会矛盾大量产生,社会阶层固化、对立趋势渐成,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年轻一代价值取向“神马都是浮云”;另一面是社会管理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执法无力与执法暴力、行政傲慢与行政无能并行。
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管理更已成为社会建设的“短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短”在体制机制;二“短”在基层基础;三“短”在破题办法。其中最根本的是“短”在基层基础,归根到底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就现状而言,基层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实践证明,基层尤其是楼组这个城市管理的“第五级平台”,是保障日常生活平安有序的第一道防线。把世博经验固定为长效机制的任务在前,更要求把更优的资源向基层倾斜、将更多的力量在基层整合、使更大的作用在基层发挥。
因此,培养基层的社会管理人才是目前我院专业建设的重要选择。
四、 培养基层社会管理人才是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基层社会管理人才是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地方建设培养管理人才是高校办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
(1)当前贵州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目前贵州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社会管理投入不足,推进社区等基层基础管理和改善民生任务极其繁重;群众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公共安全、维护稳定等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纷繁复杂,利用网络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些矛盾和问题错综交织,使得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难以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甚至干扰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大局。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原则
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总目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解决影响我省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主要目标:形成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管理明显加强,各类组织稳步健康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综合和安全感、幸福感、尊严感明显提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贵州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为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固本强基、加强管理的原则。
(3)建立健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体系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大力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建设“和谐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为目标,完善治理结构。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努力把各类社会组织纳入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
(4)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和实施好社会管理工作人才发展规划,强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政策措施,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工作岗位,规范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拓宽基层社会管理人才来源渠道,根据各地不同实际,全面实行一社区一名或多名大学生计划,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社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批社会管理急需人才。积极引进我少急需的社会管理人才,充实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提高社会服务专业化管理水平。
(二)努力为地方培养社会管理培养人才
详细解读十八大报告精神,并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一符合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为贵州社会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人才培养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适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服务型管理人才:如传统行政管理机构中,主要履行服务协调职能的机构管理,如城市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等等。
(2)培养适合社区建设的基层服务和管理人员:如农村乡一级基层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农村村民委员会等群众组织里的管理人员;城市社区管理人员、居民委员会等群众组织里的管理人员。
(3)培养社会组织实现服务功能所需要的管理人员:如非政府组织里的管理人员、民间机构中所需要的管理人员、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而成立的临时性机构的管理人员。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中的管理人员;大型体育运动会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各种慈善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4)培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如应对自然灾害所需的管理人才;应对民间群发性事件所需的管理人才。
(5)培养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如城乡基层社区维护社会治安的管理人才,如联防管理人才。
总之,作为具体完成人才培养基层教学单位,我们要努力学习十八大有关精神,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努力培养适应贵州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城乡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社会公益慈善机构管理等工作专业人才。为构建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而努力。
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
程艳萍
201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