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带富能力弱、示范引领差、矛盾纠纷多……这是昔日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杨柳塘村党支部状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7年以来,杨柳塘村党支部以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以“七抓七力”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进行实践与探索,踏上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脱帽之路”。
抓精准派人,提高党支部战斗力
2016年4月,按照省委统一安排,贵州师范学院选派了公道正派、作风扎实、善抓发展的干部到杨柳塘村担任“第一书记”,为党支部班子注入了新鲜力量。同时,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创新实践“1+1+N”集团帮扶模式,与杨柳塘村共建校村联建党支部,每月定期开展“支部活动日”,逐步构建“一核二线三元”党员标准管控体系,实现了组织生活从“请都不来”到“不请自来”的转变、党员承诺从“写在纸上”到“落到实处”的转变,党员形象从“看不出来”到“站得出来”的转变,主体责任从“使不上劲”向“牵得住线”的转变,党支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
抓思想转变,提高党支部凝聚力
为了更好转变党员思想,杨柳塘村党支部以“支活动日”为载体,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锤炼,增强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通过“三公开”“三会一课”等规章制度,及时将支部重大事项、党费收缴、党员发展等情况如实公布。3年来,杨柳塘村党支部已有两人被纳入党员队伍,4人被确定为入党培养对象,党支部的凝聚力逐渐增强。
抓能人培养,提高党支部感染力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杨柳塘村按照把能人培养为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为党员的思路和“一好双强”标准,对本村在外创业的春晖人士进行摸底排查,“三顾茅庐”动员在外年薪50多万元的熊益仁回村竞选村委会主任。熊益仁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杨柳塘村土地优势和“民心党建+春晖社+‘三变’促”三社融合”农村综合改革发机遇,探索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种植蔬菜300亩,辐射带动曾家坳、川岩、同心、黔溪、峨岭关、青杠林6个村2500亩,覆盖贫困人口465户1619人。
抓集体经济,提高党支部带动力
2017年以来,杨柳塘村充分利用与贵州师范院结对帮扶的机会,与师范学院签订“校农合作”协议,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紧扣农业产业调整“八要素”,积极争取100多万扶贫资金建设1920平方米蔬菜育苗大棚和3600平方生产大棚。同时,采取“民心党建+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方式,发展蜂糖李50亩,红香柚200亩,桃子50 亩,种植200亩时令蔬菜。采取“22114”利益链接方式,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利益分红等方式,实现人均增收2780元。
抓暖心行动,提高党支部亲活力
杨柳塘村坚持把关爱老人、关注儿童、关心群众作为改进工作、提升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前提和措施。以“暖心行动”系列活动为载体,以“春晖行动——我为家乡发展献计策”座谈会为有效抓手,通过座谈、入户等方式,问需于民,提高党支部亲活力。利用中秋、重阳等重要节日举办杨柳塘村“情暖中秋·关爱老人”暖心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座谈会,发放月饼63盒,御寒棉衣75件。“脱贫攻坚•我在行动”尊老孝老系列活动“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暖心行动。围坐在一起聊重阳、打糍粑、吃羊肉迎重阳、政策宣讲庆重阳、干群共餐话重阳。在国际“六•一”儿童节,为孩子们送去浓浓的关爱之情,关爱儿童的成长、生活和学习,爱心捐赠服装60套(件)与孩子们共同度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儿童节,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关爱和村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抓结对帮扶,提高党支部创造力
自2016年4月至今,贵州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在所帮扶的7个贫困村就读九年级品学兼优的同学中免试录取了10名贫困户子女学生到贵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贵州省实验中学读高中,免除高中3年的学费、军训费、服装费等费用,每月还发放750元的生活补贴。为最大限度的减轻运输成本和保证质量贵州师范学院出资6.6万元、印江县教育局、峨岭街道各借资6.5万元购买价值20万元的校农结合冷藏车一辆,定期向学贵州师范学院配送新鲜的蔬菜和畜禽产品。
抓民主监督,提高党支部公信力
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保障。针对村里财务公开不及时,公开内容不全面,导致村民矛盾纠纷多的问题,工坚队和村“两委”进一步规范村监督委员会职责,将以前的事后监督转变成事前监督,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增加透明度,让群众及时了解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也最大限度消除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和误会。
文/图 熊德永 审核/杨昌顺

邀请农业专家查看蔬菜长势

杨柳塘村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辣椒苗

杨柳塘村集约化蔬菜育苗大棚

杨柳塘村蔬菜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