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饮水问题,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峨岭关,是贵州师范学院帮扶的七个贫困村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究其根源,“基础”二字是关键。助力脱贫,供水先行惠民生,自帮扶以来,贵州师范学院从根源着手,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紧盯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实做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各项工作,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其中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是重中之重。
峨岭关村地处印江县城东南面,位于峨岭关山的半山腰上,森林植被丰富,极度缺水,老百姓的饮用水主要靠天上的雨水,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望天水”。全村114户,374人,其中贫困户32户,121人,贫困发生率32.35%,属于极度贫困村。2016年贵州师范学院开始结对帮扶峨岭关村。峨岭关村支两委向贵州师范学院反映,希望贵州师范学院帮助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经学校驻村帮扶队多方努力,贵州师范学院领导和省水利厅沟通,争取资金300万元用于峨岭关片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并于2016年7月顺利开工,开工后,一个个困难又接踵而来,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018年5月25日,贵州师范学院校长郁钟铭率队前往峨岭关村,实地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在调研过程中,驻村干部唐凯向郁校长汇报贵州师范学院帮扶的峨岭关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已经完成,饮水主管道已经接入到各村民小组。但是最后入户的水管、水表、水龙头等需要村民自行集资3万元解决,希望学校能帮助村民解决这部分经费,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校长郁钟铭当即表态一定想办法解决自来水入户的问题,后经郁校长联系协调,由本帮扶集团牵头部门继续教育学院帮助解决这部分费用。峨岭关村饮水的最后一步问题彻底解决。终于在2018年4月,峨岭关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通过验收完工。
世代无奈望天水,一朝有幸甘泉来。这几天,峨岭街道峨岭关村沸腾了,村民世代盼望的自来水终于实现了,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
当峨岭关山头的贫困群众在饮用安全用水的同时,情不自禁的想起为峨岭关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不懈努力的贵州师范学院和驻村干部。
“以前,我们家吃水相当困难,吃的是储在水窖池里的望天水。一遇大天干天要到几公里外的山脚下的河凤去挑水吃,很不方便。盼啊盼,终于用上自来水了。这是党和政府对峨岭关村的一种关怀。”村民田建林激动不已地说。
“以前是天上下的雨落到房子顶上储下来,再接到个水池里吃这个水,饮水困难是村民最大的难题。现在水通了,我们老百姓非常满意。”村民田井华介绍说,“师范学院为村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这就是为百姓办的最实在的好事。”
扶贫扶在老百姓心坎上,一股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新动力蓬勃而出,正在印江大地奔涌激荡。纵观和回顾峨岭关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是驻村干部在贵州师范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拼搏奉献、创新进取的汗水结晶,更是一段艰巨而光荣的跋涉历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师范学院将进一步聚焦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因地制宜,继续探索新办法、新措施、新机制,自觉把脱贫攻坚贯穿到学校发展全过程,整合资源,克难攻坚,精准发力,推动贵州师范学院驻村帮扶再上新台阶,为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贡献应有力量,谱写出新的华章。
文/图 唐凯 赵利平 审核/邹晓青

郁钟铭率队前往峨岭关村实地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饮水工程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