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14日,历史与档案学院档案学系教师周铁梅,带领2023级、2024级及2025级学生,走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交流研讨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地质档案的认识,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分别参观了“神秘贵州”、“多彩贵州”、“富饶贵州”以及“奋进贵州”4个展厅。在“神秘贵州”展厅,从6.09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胚胎化石,到9.25米长的梁氏关岭鱼龙化石,再到“复苏通道”中记录生物大灭绝的灰岩地砖,共同在同学们面前串联起贵州亿万年的生命演化史诗。有同学表示,课本里说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些化石就是最硬核的地球档案。在“多彩贵州”展厅里,同学们追根溯源,了解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让同学们领略了地质变迁造就的人文与自然遗产。“富饶贵州”展厅中,丰富多彩的自然矿产资源,令人目不暇接。与此同时,同学们也油然而生浓厚的文化自豪感。最后,在“奋进贵州”展厅中,同学们见证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矿产资源的开发历程,以及先辈们的无私付出,也看到了在地质测量中产生的测绘档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地质资料的收藏修复、数字化展示等话题,积极交流,深刻认识到,古老的化石、岩石等地质档案的深厚价值,以及现代档案管理技术在特殊载体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此次跨年级专业实践活动,是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对立德树人育人宗旨的深刻践行,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贵州亿万年的地质脉络,更打破了“档案仅限文字”的固有认知:从化石到矿物,从地质标本到数字资料。同学们深刻意识到“守护历史记录、传承文明印记”的专业使命。本次活动不仅是知识的补给,更是一次专业思维的拓展,让不同年级的档案学子在交流与观察中,对“何为地质档案”“何为档案人的责任”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文/周铁梅 图/唐德群 一审/刘凯 二审/蔡知远 三审/万国崔

测绘档案

档案系三个年级学生活动合照

讲解员介绍贵州古生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