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部动态 - 历史与档案学院 - 正文

探改土归流之变,悟黔之民族交融——鲁华主讲“印山讲坛”2025年第14期

本网讯 10月22日,明辨楼407教室内气氛热烈,一场聚焦“清代改土归流后贵州黔中苗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印山讲坛学术讲座在此开讲。本次讲座由鲁华教授主讲,历史学师生共110人参与,探寻清代民族交融印记。

鲁华剖析了改土归流的实施内容与措施。他说,清廷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土司势力,在文化上强制推行儒学教育、建立义学,要求苗民“剃发易服”,通过《圣谕广训》宣讲促使“生苗”向“熟苗”转化;经济上开放汉民垦殖,在古州、八寨等地设厅建学,促进资源开发。管理上,对生苗区实行新疆六厅特殊建制,保留苗俗派驻流官;对熟苗区实行里甲制;在汉苗杂居地实行“苗汉分籍”政策。文化管控灵活,任用通晓汉苗语言者担任苗俗官,允许苗首后代为土舍。

鲁华强调,在经济层面,周期性集市网络是多民族经济共生载体。各民族定期交易,形成“半货币化”模式,集市有“苗汉双语”或“三语”交易,催生“通事”群体,部分苗商能用汉语议价。产业链分工体系逐渐形成,各民族优势互补。文化上,服饰、曲艺、建筑等领域相互影响。苗族刺绣吸收汉族图案,汉族妇女借鉴苗族蜡染工艺;音乐舞蹈相互融合催生新剧种;建筑上苗家吊脚楼与汉族元素融合。鲁华还介绍了《百苗图》的史料价值。他说,作为记录贵州民族志的重要文献,它详细记载了各民族情况,不同版本融入了近代民族学视角。彩绘图册与文字记载互文,为研究物质文化提供直观证据,风雨桥、鼓楼、竹枝词等也记载民族关系信息。鲁华强调,田野调查和文献互证方法的重要性,指出清代改土归流后黔中苗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当代民族关系发展提供启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度互动融合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也是一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激发了同学们对民族关系研究的兴趣,未来将探索历史之中的中华民族智慧,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文/韩池 图/李荣艳一审/鲁华二审/蔡知远三审/万国崔

讲座现场

交流现场

2025年10月27日 17: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