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上午,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秀华博士赴贵阳孔学堂作了题为“孔子的诗学、仁学与武学”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孙秀华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向到场听众介绍了孔子在诗学、仁学、武学方面的思想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和当下的现实意义。
孙秀华讲到,孔子学问渊博,多才多艺,被称为: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圣人……其学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礼、乐、射、御、书、数。
对于孔子的诗学理论,孙秀华认为,通过现有的材料分析很难断定孔子诗歌的成就,也无法确认他是否是个出色的诗人。但是,孔子确实可以称之为成就非凡的诗歌理论家。孔子在《诗》(即《诗经》)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是其最著名的论断。而对于“兴、观、群、怨”说如何理解的问题,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解读本身,就是一部大部头诗歌理论史。
“仁”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于孔子“仁学”思想的探讨,孙秀华通过分析指出,《论语》中的“仁”从词义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第二类指仁者、仁人,即有仁德、行仁事之人。第三类指行仁,做仁事。第四类指仁的名声,即被人称为仁。他总结道,仁之本义就是心里装着他人、替他人着想、关爱他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孔子总是以文人形象示人,而孙秀华则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孔子的“武学”方面成就,也就是其军事思想、军事才能和军事教育的内容。据史料记载,孔子本是文武全才,他不仅膂力过人、武艺超群,而且对于军旅之学也颇为精通。连战国顶尖军事家吴起,实际上是孔门后学。而孔子的两大弟子子路和子夏也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孙秀华强调,孔门勇敢品德是“君子之勇”,是曾子所谓闻于孔子的“大勇”,而非单纯的匹夫之勇。也正是因为孔门“大勇”与匹夫之勇有此根本不同,而世俗所谓“勇”多指匹夫之勇,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生前多不以勇武著称。
讲座中,孙秀华旁征博引、幽默风趣,赢得了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此外,由于讲座正值国庆长假期间,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贵州电视台、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据悉,孙秀华是我校近期第四位到孔学堂讲学的老师,此前已有余雨阳、吴俊、刘海涛等老师前往孔学堂进行了专题讲座;而我校颜迈教授将于10月18日在孔学堂讲学。
图/文 石洋 审核/邹晓青
孙秀华博士在讲座中
讲座现场
孙秀华博士接受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