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平,男,甘肃省兰州市人,中共党员,2009年考入贵州师范学院。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全面发展,长期担任社团干部,参加过省级运动会。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乌干达项目,成为我校国际青年志愿者第一人。在国外服务期间受到张德江委员长的亲切接见。现为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一、初入黔,便爱上筑城
2009年的夏天,是贵州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后的首次全国招生,赵利平在高考志愿中填上了贵州师范学院,第一次从黄土高原来到云贵高原,从此,与贵州结缘,爱上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
在大学期间,历史专业的他一方面勤奋读书,研习书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发挥自身特长,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一定贡献。大一的时候担任校乒乓球队队长,帮助队友提高乒乓球水平,2010年6月代表师院首次参加贵州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大二的时候,担任了乒乓球协会会长,作为社团干部,他不但致力于丰富会员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努力于改善协会的运动条件,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成功申请到了协会室内训练场地。他还带领全体会员多次成功承办校级乒乓球赛事,乒乓球协会也被校团委评为“优秀社团”。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他个人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荣获了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项目男子团体第八名、贵州师范学院2011年度体育活动先进分子、贵州师范学院迎新杯乒乓球比赛单打第一名等奖项。
二、志愿服务,青春闪亮在非洲大陆
2012年3月,受商务部、团中央的委托,共青团贵州省委、省志愿者协会启动了中国援非志愿者乌干达项目的招募工作。赵利平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毅然主动报名,面对400多名竞争者,他积极准备,沉着应对,经过笔试、专业技能测试、面试和政审等环节,5月2日,团省委发函确定赵利平为乌干达项目正式人选,将赴非洲乌干达从事为期一年的乒乓球教学工作。这是我校首次参与国家援外工作,他也是我校国际青年志愿者第一人。消息一经传开,他的生活就显得忙碌起来……
“当我把这个消息打电话告诉给父母时,他们非常激动!”赵利平回忆说,因为他是家里走出国门的第一人。他开始疯狂的在网上搜索所有关于乌干达以及志愿者的信息;朋友同学们则是张罗着各种聚会。
5月6日,贵州省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在省委礼堂举行,15名援非青年志愿者作为贵州省优秀青年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前,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等省领导亲切接见了援非青年志愿者并合影留念。
10月12日,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赵利平等15名青年志愿者在首都国际机场登上了飞往非洲的班机,带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带着贵州人民的情谊,飞向大洋的彼岸,而梦想,也在这一刻起航。
到达乌干达后,赵利平他们这批志愿者受到了乌干达当地政府以及驻乌干达大使馆的热情欢迎。中国驻乌干达大使赵亚力说,中国第一次向乌干达派出青年志愿者,标志着中乌双方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乌干达国务部长巴卡布林迪表示,派遣青年志愿者是中乌合作的新成果,开展两国年轻一代的交往交流必将进一步发展两国的政经合作,巩固加强传统友谊。
印象中非洲应该是非常炎热难耐的,乌干达虽地处赤道,然海拔较高,坐拥维多利亚湖,天气并不炎热,治安也稳定,这让志愿者们心奋不已,但是经济落后,设施设备简陋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赵利平被安排在乌干达国家乒乓球协会服务,参与教学工作。他主动和乌方人员沟通,尽可能争取多的教学机会,乌方人员也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积极配合他的工作,他的学生,有高中生,也有小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师范生的他对于教学并不陌生,但现在面对的是国际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说的是英语,他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把学生当做朋友,在教学的时候,使劲浑身解数说英语,不会说的,就反复用肢体语言,用微笑,好在乌干达学生都比较友善,对于这个中国教练既好奇又期待,对乒乓球运动也爱好,渐渐地,友谊加深了,感情也变得亲密,连接起这份友谊的,就是一条跨过大洋的绿丝带。到最后回国的时候,他的学生在技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中国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对中国人更是越来越友好。到现在,他的学生还是会通过网络向老师发来祝福与问候。训练之外,他还自学英语,利用一切机会和当地朋友沟通,和邻居们打成一片,练习口语,渐渐地,朋友多了,生活也就热闹起来了,家里总是欢声笑语,中非一家亲。
除了工作,他还积极地去融进异乡的生活,体验最真实的非洲味道,坐当地摩的,去市场购物,买肉,买米,做中国菜,尝乌干达菜,都是他必须做也乐意做的事,时间一久,市场里的商贩们都认识这位中国志愿者,远远地都会打招呼“China volunteer come come”。乌干达年轻人对中文也有一定爱好,赵利平便主动教他们汉语,从最简单的字词教起,再到简单的对话,慢慢地,时而用汉语对话,时而用英语对话,再到后来,赵利平给他们讲简单的中国文化,教他们中国书法,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事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年轻人的友谊。
2013年9月17日,注定是难忘又激动的日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访问乌干达期间在中国驻乌干达大使赵亚力的陪同下亲切接见了赵利平等15名青年志愿者,并合影留念。委员长对志愿者们说:“大家在国外不容易,很辛苦,感谢你们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对你们的志愿服务工作表示肯定,谢谢啦!”委员长亲切的话语和问候使志愿者们倍受鼓舞和感动。9月25日,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对援乌志愿者作出亲笔批示“我们一定要牢记德江委员长的嘱托,进一步做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援外志愿者的独特作用,为服务祖国外交大局,增进中非人民友谊作出积极贡献。”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关怀与肯定是对青年志愿者的最好褒奖。
转眼就到了回国的日子,从刚刚开始的适应,到后来的喜欢,再到最后的不舍,赵利平的心里犹如五味瓶般复杂,既思念祖国的亲人,又舍不得乌干达的学生们。一年来,他除了在学校教学,还定期去孤儿院看望失去双亲的孤儿们,自费给孩子们购买食物衣物,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看到那些孩子开心的笑脸,他也跟着笑,又免不了泛起酸楚……这些都清楚的记忆在他在乌干达写的17万字的援非心得中!
2013年10月10日,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后,赵利平登上了回国的班机。他是幸福的,他是骄傲的,他为传播中国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展示和宣传多彩贵州形象,增进中非人民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用自己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段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志愿服务,花开大洋彼岸。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梅花香自苦寒来
回国后,师范专业的赵利平坚定地想从事教育工作。他积极准备,时刻关注招聘信息,参加各种人事考试,结果是一次次的失败。然而现实的困难并没有打败他,在坎坷曲折的道路上更加磨练了他不服输的性格,让他更有韧劲。一年过去了,他进了民办学校,去过农村学校,仍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继续备考,积累工作经验。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他今年终究如愿以偿,通过公开招考,回到母校,进入党委宣传部工作。
俗话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赵利平表示:师院培养了我,教育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贵州教育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继承师院人的优良作风,牢牢的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回报母校,继续为师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文/图 宣传部 审核/邹晓青

全国人大常委会张德江委员长与在乌华人代表及志愿者合影

省领导亲切接见援非志愿者

赵利平与中国和美国驻乌干达大使合影

赵利平与乌干达国家乒乓球队员进行友谊赛

赵利平与乌干达乒乓球协会官方人员交谈

赵利平在乌干达学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