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在我校文学院实践周系列活动期间,文院有幸邀请到了中央电视台记者尹平;中央电视台记者王皓宇;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何吟迪,这三位从业已有10余年的贵州一流记者在道德讲堂二楼为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媒专业学子们进行现场授课。
尹平:电视新闻也讲究“一见钟情”
尹平是资深的出境记者,在央视新闻上不难见到他的身影,而此次的讲座对于大部分在场同学来说是首次见到真身,他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看人的第一眼是看脸,而电视新闻最开始也应是把最精彩、最刺激、最矛盾的内容放在最前面”开始了他的讲座,他强调电视新闻讲究“一见钟情”,无论是从新闻报道的编排、现场的音效,还是到画面的节奏控制,都需要先把观众吸引住,然后再讲解具体内容。
讲座期间,他结合自己报道的一个成功和一个不太成功的案例为在场同学论证了出境记者新闻报道开头的重要性。成功的案例是在今年12月7日进行的题为《贵州威宁:擦亮“高原明珠”人退鸟进水更清》的现场报道,尹平团队花了两天时间一直守在草海湿地,只为把飞抵草海湿地过冬的候鸟大军们的现场情况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在报道开始时,他巧妙的选取了一处没有候鸟栖息的地点进行报道,经过一番现场解说后,镜头才切换到鸟群飞起的场面,成功的制造了悬念。不太成功的案例是今年端午节在贵州镇远做的报道,本来是打算以当天的赛龙舟做为报道的噱头,从而切入主题:抢鸭子的端午民俗,但事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画面一出来就伴随着鸭子的叫声,观众的关注点就在鸭子上了,再去说赛龙舟的事就已经没有价值了。”
从尹平深入浅出的讲解中,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报道开头的重要性。
王皓宇:新闻人要有家国情怀
王皓宇主要讲授了关于新闻传媒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拍摄要讲究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跟,他说“拍片子对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操作,许多新闻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建议大学生多关注生活现象,平时多拿着手机、相机去拍一拍,去记录生活的点滴,用镜头去捕捉现实。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了解新闻画面表达的重要性,他播放了两个同样都是拳击比赛的视频,电影里的拳击比赛,画面感更强,张力更大,更能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而电视新闻里的拳击赛事,平淡无奇,没有丝毫比赛的紧张气氛,并不能很好的调动观众的情绪。为此,他说道新闻报道的画面表达也是值得去思考与反思的,不仅要把新闻事实还原,还要注意调动现场的氛围。
而关于剪辑与转场,他说拍和后期是一体的,要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两个场景相似的地方结合起来,不光要保持视觉流畅,还要注意景别的变化。
第二点他说到了新闻人的情怀,这也是他特别强调的一点,他说“从事新闻的人、电视人心里要有情怀,心里要有国家、有社会。”为此,他分享了一个事例,一名学法律的香港女大学生,离开了原本繁华舒适的生活环境,转而到贵州黔东南地区研究少数民族的传统的生活状态,她的情怀支撑着她去实现自我价值。
王皓宇表示新闻是没有界限的,新闻是谁都可以去做的,新闻人总要带着一种情怀去做值得争辩、值得歌颂的东西。
何吟迪:记者精神就是“扎进现场”
何吟迪在今年九月干了件“大事”,那就是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还看今朝·贵州篇》大型直播中,她是“世界桥梁博物馆”——鸭池河大桥这场直播的出境记者。她通过这场直播,告诉了在场者记者精神,就是要“扎”进去,要投入新闻的环境,不断收集信息、不断打磨。她说“特别是现场报道提前的准备很重要,因为你要呈现给观众的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新闻,要让观众有切身感受”。
她讲述了她和团队在进行直播踩点前,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挑选,由最开始的在桥的下部位直到桥梁的最高点,十几层楼的高度,近70度的斜梯,攀爬十分的艰难,她说“我们最开始是选在桥的下部位的做直播,但是通过无人飞机拍摄到的画面来看,并不理想,背景不够好,不能展现桥梁的造型建筑之美,所以我们就一直往上爬,直到最高点,那里是最平坦的,视野开阔,拍摄出来的效果很好。”她在进行直播前,听到了类似于群鸟鸣叫的声音,通过询问建设桥梁的负责人得知这是由于吹过缆线所发出的,正如她自己所言,“这就是一个信息,风力的大,正好说明了施工有难度,而桥梁的建成,也正好说明我们国家桥梁建设技术的成熟。”
正因为何吟迪没有放过身边的信息,真正地“扎进现场”,她的报道才会给观众呈现出新闻现场最真实的一面。
文/范芝秋 吕春丽 图/鞠紫昂 审核/娄立原
尹平讲座中
王皓宇讲座中
何吟迪讲座中
讲座现场
学生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