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时期,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学院、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以内涵建设为目标,以项目驱动为抓手,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
一、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术队伍逐步形成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0个,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5个。另有校级重点学科24个,其中校级重点学科16个,校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现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厅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14人,校级学术带头人及培养对象33人,校级青年学术骨干及培养对象20人。
二、科研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科研管理更加规范
现已形成一批涵盖科研立项申报、科研立项评审、科研项目资助、科研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的科研管理文件及相关通知20余个。
三、积极组织课题申报,实现科研立项数量质量双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2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教育部项目9项,省级项目159项,厅级项目229项,横向项目39项;立项校级教师科研项目304项,校级学生科研项目495项。
四、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科研经费稳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各级各类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其中到账科研经费3800余万元,学校配套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年均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
五、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数量不断增长
现有省级科研平台9个,其中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计算平台1个、省级应用服务平台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市厅级科研平台9个,其中厅级特色重点实验室4个,厅级工程中心1个,市级工程中心1个,厅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校企共建实验室1个,校级编制性科研机构4个,非编制性科研机构29个。
六、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厅级以上(含厅级)科研成果奖16项;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论文55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等60余部;获专利授权2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2项。
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术交流是高校科学研究开放融合的重要形式,是高校科研活动“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五年来,学校年均主办或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5场;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年均举办校级学术讲座35场。
八、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科研发展新模式
为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学科交叉、方法创新、功能集成的新的科研模式,如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科学云大数据开发及其产业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物理化学”等。

第11届国际萨满文化研讨会暨世界仪式人类学高级论坛开幕式现场

首届全国青年化学物理学家论坛会议现场

马克俭院士讲座现场

张景中院士讲座现场

学术委员会现场

科研项目申报指导会现场

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揭牌仪式现场

贵州师范学院创新科技研究院揭牌仪式现场

我校部分教师参加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颁奖大会

我校师生在贵州省科技活动周展台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