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专访前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吴俊

时间:2018-09-06 18:49    点击:
备案编号:2018090617撰稿单位:文学与传媒学院发布单位:宣传部
技术录入:林佳莉、肖海琴责任编辑:孙秀华

本网讯 吴俊,男,1958年生,四川隆昌县人,1983年毕业于贵州省安顺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

1985年考入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完成本科学历,1987年毕业后返回安顺师专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汉语史”专业助教班进修,学习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评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

吴俊教授系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同时为中国修辞学会会员,西南修辞学会会员、贵州美学学会副会长、贵州语言学会副会长。

前文传学院院长吴俊执教35年,从初中毕业的下乡知青到贵州师范学院文传学院的院长,他始终保持着不断学习的态度。时值师院40年校庆,他光荣退休,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他。

枕典席文,居安资深

1、吴院长您好!看过您的资料,知道您曾经当过知青。请问当知青期间,您的闲暇时间都是如何度过的呢?

答:我是文化大革命阶段成长起来的那一代,16岁初中毕业就下乡到一个农场里,当了两年半的知青。闲暇时间最常做的事就是读书,会趁牛和马在山上吃草这个闲隙看书。当时可供选择阅读的书比较有限,更多的是报刊类和文学作品,到处找朋友和父辈们借。白天去放牛羊,晚上回来趴在床上点蜡烛写读书笔记,陆陆续续写了十几本笔记本。两年的知青生活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我现在外出看个电影,回来都还要写观后感。

2.1977到1981年在工厂工作的这几年里,您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有哪些?

到了1976年底,大家互相推荐出4个人进厂当工人,我是其中之一,成为了一名铣工。工厂里有图书馆,能接触到的书更多了。当时读的范围比较广,像四大名著、《宇宙之谜》等。看的外国名著主要像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我的眼界得以开阔。

3. 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考进大学继续学习呢?

我当工人时期时值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全社会崇尚学习,对知识的渴求比较强烈,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需求也比较大,就有了想考取学校的想法。我意识到通过正规的途径能学到更多知识,对我来说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考取学校。如果是一边上班一边学习的话不够系统,在学校的话有老师指点会更好。

然后我就去到工人的夜校里去,学一些高中的数理化和机械加工相关的技术类知识。夜校断断续续,主要是靠自己。后来参加考试去到安顺师范专科学校,读了两年的专科。

4.在这之后是怎么积淀提升自己的呢?

1985年,我到贵州教育学院读本科,主攻古代汉语。除了上课,更多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读书笔记,不断增加阅读量,这对后来作用很大,读本科的两年时间里通过学习把自己的短板补上来了。

毕业后我到安顺师专任教,教授了五年的古代汉语课。1992年考到四川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攻读了一年汉语史。1993年又回到安顺师专去进行管理和教学。1995年我调到了贵州教育学院任教,当时这里缺美学老师,我备了半年的课,期间去系统地看美学专著,比如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等。我对美学有很大兴趣,迄今为止已经教了二十多年的美学了。

携手与共,扬帆起航

5.这些年您见证了师院的一路成长和改变,您至今还记忆犹新的经历是什么?

答:教育学院时期以培养在职老师为主,因为他们有教学经验,我们便结合他们中学教学实际进行讲解,比如举例把中学课本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让他们更好理解,当时还办了“三沟通”:自学考试、函授、电(视)大(学)。

我们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学生们在这些活动里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我去指导他们怎么演讲、立意,老师和同学都在学习和思考,一起成长、进步,这些都让我记忆犹新。

6.从教育学院到师范学院,您见证学校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教育学院时期学生很多,但校区少,就租了当时油榨街团校的宿舍、小河校区、河滨公园三个校区。2003-2008年在这三个校区上课,可能早上在油榨街有课,下午在小河校区有课,就要来回跑,但是当时并不觉得辛苦。后来到了2005年招普高专科生,2008年从河滨校区搬到了乌当校区。年底成功转制,2009年正式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2012年接受教育厅的学位评估,迎接评估的过程大家都很积极努力。除了上课时间以外,都是加班加点整理资料,上下一心去做,才会有今天,这是最大的改变。

7.学校即将迎来40年校庆,您认为师院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答:从一个很小的成人学校向师范学院的改变,发展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几代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认为可以从这几点完善:在教学方面,提高老师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管理方面要科学化,以人为本,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活力和意义的教育;科研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除了教学以外,大学还有科学研究任务;服务社会方面,要利用社会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对接,和行业对接,推动产学研的融合。

8.您退休后有什么样的打算?

答:退休后会有更多的时间,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学无止境,还要多看书,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国外名著等。有空写写这些年的教学感悟,同时想多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还会参与一些学术交流等。

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

9.您有35年的教龄,可以分享一下您这么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吗?

答:首先要认真,要敬畏教育,敬畏教学,它会促使你努力去做好教育工作;其次管理方面也要认真,要和学生、老师用心交流,要充分尊重、理解他们,根据情况给予帮助,投入情感才能有温度。

10.作为一名全国优秀教师,您认为咱们的学生怎么立足于课堂?

答:我想对将来有志于从教的同学们说,将来要去从教时,首先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夯牢,也许一开始会有所不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去弥补不足;其次就是在教的过程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要学生为本;同时身为教师要求我们不断学习,随时处在阅读的状态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不仅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11.听您的课时觉得您很幽默风趣,这样的讲课方式是怎样形成的?

答:美学本身是理论的,要想让学生更好理解,就要多举例子,实行案例教学,通过例子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头脑里要有内容,对阅读有一定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当“留心人”,将有意义的事物积累下来,上课就会自然而然表现出来。在课堂上说的时候,我自己分析时会去寻找意义,本身也是对生活的理解,包括书本上的内容,去给学生讲述时慢慢会发现它有更多的意义。同时老师要有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要从积极的角度看生活,尤其在面对年轻人的时候,进行正能量的引导,去努力克服、超越困难。

不管是文学也好,还是文艺学也好,其实都是人学,涉及到人的发展和成长。

12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思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您怎么看待这个理念?

答:我很认可这个理念。树摇动树,云推动云,其实是情感的互动。以往我们理解教育总觉得就是给人知识,实际上真正的教育还不止于此。老师在传授自己的知识时,还会把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传递给学生。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碰撞,学生在听课时,一边在听知识,一边也在读老师的心,读老师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这些理解会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

学生的性格可塑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充满了差异性,老师要有高度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对学生有所了解,进行相应的教育。

编后语

美国国家教师菲利普·比格勒在《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一书中写道,“掌握教学策略与技巧,不足以成就一名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会让人充满希望,让人相信有一千个拥抱生活的理由。”吴院长从教三十多年,以自己的德行引导着学生、以知识滋养着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感染着学生,真正体现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贵品质。

吴院长有一门课叫文艺心理学,从断臂维纳斯的身体线性美到朱光潜先生笔下的自然之美,从美感经验到移情说,他都是侃侃而谈,举手投足间都是文化底蕴的流露。

去采访院长的时候,今年60岁即将退休的他,手上的电话和文件一直没放下过,可他脸上都是高兴和激情,像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文/图 钱金金 指导教师/潘源  审核/韦丹

吴俊在为全校师生开展讲座

吴俊在铜仁梵净山进行教学调研

吴俊在交换生交流会上讲话

吴俊和学生探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