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8年12月中旬,学校图书馆投入使用了朗读亭与“丁小胖”机器人,消息一经传出就有同学争相排队体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这不是学校图书馆第一次进行创新改变,如馆内一楼大厅增设文化品展览区和馆藏名家书画美术作品,提前一小时开馆,延后一小时闭馆,以及陆续举办水东文化讲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图书馆资源馆员和学校师生共同分享图书。是什么促使图书馆做出如此新的变化?21日,记者有幸采访了图书馆馆长刘大泯。
刘大泯,男,汉族,1966年4月生,贵州遵义人,教授。现任贵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贵州文化与教育合作研究院院长,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自1988年7月从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主要从事文化及传媒研究,出版过5本学术专著。相继担任过贵州省人事厅《人事世界》杂志编辑部主任,贵州省政协《文史天地》杂志社社长助理,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中旬刊执行社长,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等职。同时还是贵州省政协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委员,省政协民进届别召集人,省第二批甲秀文化人才,省十一次社科奖评委,省文化艺术科学学会学术顾问,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曾获贵州省第二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第十二次贵州省社科奖著作二等奖等。
再话初心:与图书的不解之缘
记者:刘馆长您好,我们了解到您是去年7月上任学校图书馆馆长,之前您还担任了学校学报编辑部主任,以及省内多家杂志的编审,这些对您接任图书馆馆长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助力?
刘馆长:我从2014年开始担任贵州师范学院学报负责人、执行主编、编审,一年后担任编辑部主任,此前还从事过《人事世界》、《当代贵州》等杂志的编审工作,可以说是一直在报刊和图书打交道,感情深得很。前几年,学校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十佳教育院校学报”,我本人也被评为“优秀主编”,这些荣耀的背后是我和编辑部诸多同事不懈的奋斗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长期的编辑、出版工作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对图书的深厚感情,难以割舍!也是凭着与杂志书籍打交道的工作经历,我在图书馆的工作上手相对较快。
记者:有人说有关图书文字的工作都是枯燥无味的,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刘馆长:不认可。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每天泡在图书馆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二,属于“读书人”,后来做杂志编审,在学报工作,属于“造书人”,现在在图书馆工作,时常要采购图书,验收、分编、上架,属于“管书人”,你看,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书的一生我都有经手,这是一种享受,里面有大乐趣,怎么会感到枯燥!
打造独特的贵师院图书馆文化
记者:您到任后对学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有没有什么目标,或者说规划?
刘馆长:当然有,而且已经做了不少。比如此前11月份举办的《贵州水东文化大讲坛》系列活动——贵州师范学院地处水东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水东文化交汇点,水东文化作为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历经一千多年的沉淀,从文化底蕴以及文化的独特性来说,水东文化有着不被它处所复制,所超越的优势。图书馆是学校形象的文化标识,承载着学校和所在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借“地利”打造独特的水东文化场所和活动,既优化了图书馆的文化基础设施,彰显了学校在快速发展中的文化自信,也为所在区域打造文化高地插上腾飞的翅膀。图书馆水东文化大讲坛系列活动由学术研讨会、贵州地域文化系列讲座以及博士读书分享会三个部分组成,将以“水东文化”为切入点,不断向读者呈现贵州独有文化的魅力所在。
记者:图书馆是大学的灵魂,您作为馆长怎样看待图书馆的价值呢?
刘馆长: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师,但不能没有图书馆,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相较价值来说,图书馆的职能要更有现实意义些,那就是要引领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增强其文化自信。为此,图书馆拟开办“中华传统文化研习活动”,通过环境改造、图书资源建设、服务配套,打造一个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阅读研修区,在其中构建内涵丰富的学术和娱乐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两次中华传统文化观摩推广活动,让读者可知行合一,增强读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加强资源建设,开拓创新服务
记者:有不少教师反映,图书馆内很难找到他们需要的文献资料,电子资源里也只能找到部分,您怎么看?
刘馆长:事实上,来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多是学生,教师确实很少来,不排除图书馆藏书资源不够的原因。为此,2019年我们会和各教学、科研单位联系,询问所需图书清单,并予以采购;图书馆也会作出相应创新,将基础文献服务延伸发展为学科服务,为教学科研助力,打造出能够大力支持学校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文献资源藏书体系。我们会在移动物联网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媒体开展实时咨询,拓展原有基础的文献服务功能,针对不同教学科研的要求,进行所需资源的查找、收集、整理,把最新一手的科研信息提供给各学院和读者。
记者:学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占比相对较多,图书馆藏书是否考虑增加师范类专业书籍?
刘馆长:图书馆历来都是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采购图书,现有图书能满足大多数学生专业需求。2019年,图书馆拟开放基础教育共享空间,为师范类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目前正在盘活馆藏资源和空间资源,争取为学校8000余师范生及其他专业学生打造一批集资源、实训、培训、研讨、学习于一体的,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的实践实训空间,以利于师生学习和提升应用实践能力。
记者:最近图书馆新增了朗读亭和机器人,是以怎样的初心去做这样的安排呢?
刘大泯:现如今,图书馆面临传统图书馆向复合型智慧图书馆的转型,面对的读者需求更加多样,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很难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要读者回归阅读,积极参与活动,图书馆需精心策划出更多有创意的活动,以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给学校师生更好的阅读体验,朗读亭和“丁小胖”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正是缘此。现在看来,其为图书馆的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了全新的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记者:您对来图书馆借书、学习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刘馆长:长期以来,图书馆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平时来看书学习的人不多,一到期末或者“四六级”、“教师资格证”等考试前几周,几乎是“人满为患”,考试结束了就“人走茶凉”!同学们来图书馆不是为了寻觅好书,不是为了借书,而是来刷题、写作业,应对各种备考,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教室。这是一种功利化,一种缺乏阅读习惯的短视行为。而今年我们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提前一小时开馆,延后一小时闭馆——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人员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赶车来学校,晚上十点半才能回去休息,很是辛苦!还是希望同学们平时多来图书馆看看好书,静心学习。
学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在工作之余,还喜欢写文章诗歌等,有多篇论文发表,不少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您是怎么做到兼顾工作的同时,还能完成这些学术研究?
刘馆长:写诗歌这些都是个人爱好,看的书多了就忍不住自己也动手写写;至于学术研究,这些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考证,多方走访,往往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能出一个成果。获奖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还是研究的过程,探索和思考带来的收获才是最大的。
记者:您的作品《贵州傩戏文化研究》获得了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您是怎么想到要研究傩戏文化的,出于兴趣还是?
刘馆长:一方面是兴趣,但更多的还是出于责任,学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傩戏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而贵州傩戏是全中国保留最完整的,蕴含着久远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文化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但贵州对其的研究多是散乱的论文,没有系统性的文献论述。我有责任和义务来研究它,在充分剖柝其文化源流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贵州及周边省区关于傩戏文化研究的文献,并进行中肯的研究述评。作为一个贵州人,保护与传承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应有的使命,除了傩戏文化研究外,这几年我还对贵州的民歌文化也做了走访调研,写了一本《贵州民歌艺术论》,期间还对贵州的文化扶贫、特殊教育等现状进行了研究,也写了调研报告。贵州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化,学者与其去写那些空泛无用的理论文章,不如聚焦在本土的文化、经济、民生上,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附:《贵州傩戏文化研究》《贵州民歌艺术论》一经出版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贵州日报《文化评论》头条载文指出:《贵州民歌艺术论》是贵州民歌研究领域的第一专著,是贵州民歌艺术研究领域重要成果。《人民日报》专文评价《贵州傩戏文化研究》一书,认为这一重要成果对于建立以贵州为中心的中国傩戏文化带系统化研究与保护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多彩贵州内化研究》《深化“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研究》《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贵州文化扶贫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等调研研究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赞可,并签批有关部门阅研。《贵州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得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并批准省有关单位处理。
文/图 苏致龙 审核/邹晓青
工作中的刘大泯
图书馆投入使用的朗读亭
工作中的“丁小胖”机器人
图书馆笃学不倦的同学
图书馆“高雅艺术进校园”国画长廊
刘大泯近年著作
作品获“第十二次贵州省社科奖著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