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印江:【直播印江】扎根印江拔穷根的贵师人

时间:2019-09-19 20:14  点击:

脱贫攻坚新战场,驻村工作有主张;

呕心沥血扶贫路,扎根偏远穷山乡;

撸起袖子为民富,真情帮扶有担当。

扎根印江拔穷根的贵师人

【导语】2016年以来,贵州师范学院定点帮扶印江。在助力印江脱贫攻坚的征程中,老师们扎根山村,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创新实践“1+1+N”模式,不懈努力打好产业扶贫硬仗,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搞得轰轰烈烈。



贵州师范学院作为省属高校,助力精准扶贫责无旁贷。学院按照省政府“省属院校帮百村”专题会议要求,于当年5月完成了所帮扶七个村的贫困状况调研和各村专属帮扶规划,确定了“1+1+N”的帮扶模式,选派7名驻村干部到各个帮扶点开展工作。

【同期声】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

1+1+N的这种集团帮扶模式,第一个1,就是每一个校领导联系一个帮扶村,第二个1,就是一名驻村队员。整合自己资源的同时,也通过我们内部职工的这种资源,去连接校外的资源,一块来投入到帮助过程当中。

“临危受命”, 7名驻村干部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信心满满,带着学校的重托,自带行李从省城扎进山沟沟,奔赴贫困村寨,和群众一起,为脱贫攻坚事业尽最大的努力。

自开展帮扶以来,学院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多次到扶贫点调研,与结对帮扶对象面对面沟通,摸清情况以后,理清发展思路。

【同期声】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

我们也发挥我们高校的人才科研教育的优势,在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科研扶贫,教育扶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杨柳塘村坝上,曾有一口山塘,但由于年久失修,蓄不了水,坝上蔬菜基地发展起来后,仅靠望天水浇灌,蔬菜时常处于饥渴状态。为解决蔬菜基地的用水问题,贵州师范学院驻杨柳塘村第一书记熊德永,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山塘进行了整治。

【同期声】贵州师范学院驻杨柳塘村第一书记熊德永

在省水利厅争取了90万的专项资金,对山塘进行整治,与此同时,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修了排洪渠,让我们的蔬菜基地旱的时候不会被干,洪水的时候不会被淹。

为真正帮助群众脱贫,贵州师范学院变被动为主动,“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帮助当地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帮扶以来,学院每年暑期都会到所帮扶的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院还为印江县举办“农业产业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后备干部、中小学班主任等专题培训班。同时,学院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帮扶的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中,品学兼优的子女,分批次送到贵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免费学习。到目前,已有7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贵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学习。

【主持人】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学院在帮扶过程中,用好用活产业发展“八要素”,以市场化的手段实现了产业精准扶贫。

杨柳塘村距县城8公里,离杭瑞高速印江东站500米,过去,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群众收入微薄。

【同期声】杨柳塘村村主任熊益仁

以前根本没有种蔬菜(卖),就是农户自己种点来吃,我们村后面这一半的地,几乎都是撂荒的。

贵州师范学院结对帮扶峨岭街道杨柳塘、曾家、黔溪等7个村以来,学院结合师生蔬菜需求量大的特点,经过前期的考察论证,将杨柳塘村坝上的150多亩土地进行协调流转,种上了蔬菜。

【同期声】贵州师范学院驻村第一书记熊德永

我们就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到七个村实地的考研,调查,通过整合资源到杨柳塘村建立蔬菜集约化基地。

为了激发老百姓发展的内生动力,村支两委还邀请龙津街道甲山蔬菜种植大户付学洪到村做技术指导,带动老百姓种植蔬菜。

【同期声】蔬菜种植户付学洪

他们这个村政策好,因为这个村需要一个带头人在这里来做,就到这个村里来。

【同期声】村主任熊益仁

我们这里没有种植蔬菜的历史,老百姓不知道种植蔬菜的这个好处,效益他没有看到,就想把这一块做起来,让大家看到效益,看到收入,推动这些老百姓自己种,村里面的合作社就销售。

产业发展中,为避免产业的生产和需求不对接,出现“盲种、滞销”的现象,贵州师范学院在帮扶的过程中,打造“订单式”农业,创新“校农合作”模式,峨岭街道与贵州师范学院达成了产销协议,让农特产品不愁销。

【同期声】村主任熊益仁

销售这一块,我们几乎没有问题,不会销售,我们有贵州师范大学给我们销售,这个校农合作几乎没有问题

村里有了产业,最高兴的是村民。

【同期声】村民吴柏英

一亩地300元租出去的,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就是办这个蔬菜,我们家一个人的地方,租给了村里面,我在这里面打工,我们每天有80元工资,有进头,也高兴。

校农合作模式,不仅让蔬菜产业不愁销路,也畅通了畜禽产品的销售渠道。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发展产业。

【同期声】贵州师范学院驻黔溪村第一书记干正洋

我们村现在的产业,一是林下绿壳蛋鸡养殖;第二个产业就是软籽石榴;还有一个产业,就是我们的校农合作基地,把这些产业融进我们的校农合作。

如今,在贵州师范学院的定点帮扶下,峨岭街道杨柳塘、黔溪、峨岭关、同心、青杠林、川岩、岩底七个村,正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同期声】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

我们下一步就在原有的这种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深化,而且这种帮扶,我想不仅是为了这一次我们的摘帽或者出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帮扶,能够激发我们贫困人口的这种内生动力,能够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能让我们永久的脱贫。

阅读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Q4MzExOQ==&mid=2651766062&idx=2&sn=fba27bcfdca50e757f6ca3935734d7b9&chksm=8bb7faeebcc073f88665697773fcd39edea76a64c6ec17390c04cae309ccb9d753cc1af67040&mpshare=1&scene=23&srcid=0922MuxVszcKsXzjJA4mq7M3&sharer_sharetime=1569153206986&sharer_shareid=ed28aa4a292cc573eddc5e0ccc0a15b0#rd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