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贵州:诗不可说丨三生三世春风十里,仙风神韵说桃花

时间:2020-04-29 23:35  点击: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想必你是知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现在正好是阴历四月,这首诗倒是合时应景。

可能正是因为太熟悉了,大家也许会觉得《大林寺桃花》没啥好讲的。但是,读诗,就是应该在无疑处生疑,在解疑释惑中与作者和作品深度交流,进而关照自我,理解世道人心,拥抱大千世界。

这首诗,考证一下文献,据作者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九日”,他说:“于时……山桃始华(同“花”,开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大致的意思是说,没想到已经到了四月,这里桃树才开花,青草才刚刚长出地面,以至于简直与山下平原地带大相迥异,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一般。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解读这首诗的深意,关键在于“人间”二字。为什么呢?首句点破“人间”,则全诗所摹写的景象显然不是人间所有、人间常有、人间可有,是与“人间”对应、区别开来的神仙境界。探究下去,是什么营造了这个“仙境”呢?是桃花——灼灼盛开、芳华鲜妍、明媚绝俗的桃花!因此,看似平常,但此诗结句中的“此中”又一次提醒,“此中”二字不可轻易放过:“此中”为何处?“此中”非“人间”,“此中”“忽逢桃花林”,“此中”春光无限,“此中”是神仙境界。

那么,是只有白居易认为桃花可营造仙境吗?不是的,诗词里桃花仙气飘飘,神韵盈盈,以无可置疑的气势宣示:桃花是仙花第一

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有“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千年万年不凋落……”的描写,把桃花与“仙家”直接关联。

韩愈的《题百叶桃花》诗曰:“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用桃花描写禁中为“天上”仙境,以桃花美好映衬“仙郎”风姿。

可能是因为周星驰亦庄亦谐的《唐伯虎点秋香》,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大家十分喜欢。诗中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图片来自网络

唐伯虎用桃花营造的是人间仙境,此处即仙境,本人即仙人。但种桃树当然不能保证你成仙,喝酒喝到“酒醉”或者“半醒半醉”或许能——但仅仅是你自己觉得你能。诗里,作者自比“桃花仙人”,极致张扬狂傲,旷达通脱,而深层次下的,则是清雅,是高逸和归隐的情怀,是以美好理想对抗残酷现实,是挣脱凡尘、希慕仙境的人生表达。

说到“桃花流水”意象,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有首《山中问答》值得玩味。其诗曰: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中的“窅yǎo然”,是指幽深遥远的样子。那么,神秘的“桃花流水”来自何处,又去了哪里?李白“笑而不答”,但又说是“非人间”——岂不正是仙境!

清代李调元《雨村诗话》评论李白的这首《山中问答》说:“李诗本陶渊明……岂非《桃源记》拓本乎?”这里李调元所说的《桃源记》是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就是说,李白的这首《山中问答》里,“桃花流水”所暗含、运用的典故就是由《桃花源记》而来的“世外桃源”,指向的是神仙境界

李白自号“清莲居士”,修仙了道颇为热切,曾经多次隐居山林。李唐王朝远追老子为始祖,尊崇道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终南捷径”(隐居山林,修仙学道以博得高名,从而顺利入朝为官)大行其道。很难说李白等人的修仙慕道与此等社会风气无关,但诗仙李白坦诚自己“心自闲”,又歌咏此“碧山”“别有天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情似淡而实浓,蕴意幽邃。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曰:“苍词古意,自成天籁。非谪仙人何得此不食烟火语!”的确,一种真性情、真热爱灌注其中,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被李白抒写得令人神往!


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词家吴文英有首《西江月》写春江行船,诗情画意间颇有出尘之想。其词曰:

江上桃花流水,天涯芳草青山。楼台春锁碧湾。都入行人望眼。

一镜波平鸥去,千林日落鸦还。天风袅袅送轻帆。蓦过星槎银汉。

本词写“桃花流水”,从“行人”视角娓娓道来,显然是写情人分别的柔情场景和缠绵情思。其中的“星槎(chá)”是化用了晋代张华《博物志》中的神话传说。传说古时天河与海相通,汉代曾有人从海渚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所以,词里的“星槎银汉”就是指顺着“桃花流水”而往来于天河的小舟。

写“桃花流水”,张志和的《渔歌子》可能大家更为熟知,词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一般而言,对小学生讲,该词写春汛期间,青山白鹭相映衬,安闲美好;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捕鱼。对中学生讲,词作是写秀丽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表达了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但深入探析,知人论世,则还可以有更真切的理解。

作者张志和十六岁明经及第,担任了一些官职,但不幸母亲、妻子相继故去。后张志和弃官、弃家、入道,号玄真子。据说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人,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隐居太湖。

从作者身世经历可以知道,张志和的归隐、修仙,完全弃绝所谓“终南捷径”,是他全部的至诚信仰和终极的心灵归宿。从这样的同情心、同理心出发,则“桃花流水”并不是闲笔,而是有着“仙境”意味的向往;则渔夫即张志和,词作不是第三视角的山水画,而是第一视角的“躬行”其间,抒发的是他投射进去的与自然同化的归隐之乐,是挣脱一切俗物俗务、俗事俗世束缚的人性之乐;则“斜风细雨不须归”之后,是向着“桃花流水”仙境永远的进发,是向着心灵自由自在的永远进发!


图片来自网络

“王母仙桃”的传说最早见于《汉武帝内传》:

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录核。母曰:“何谓?”帝曰:“欲种之耳。”母曰:“此桃三千岁一生实耳。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如何!”帝乃止。

看看看看,传说中的“王母仙桃”是三千年一结果的哦。

《汉武帝内传》,一般认为是魏晋时代的作品。到了唐代,白居易的《牡丹芳》有曰:“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诗鬼”李贺的《浩歌》写有“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所以,仙桃是“王母”的,至少到了唐代还没有异议。

那为什么又有“玉帝仙桃”的说法呢?问题出在《西游记》上。《西游记》第五回,玉帝委派“齐天大圣”:“且权管那蟠桃园,早晚好生在意。”反推一下,如果不是玉帝的桃园,为什么玉帝有权力指派桃园“总裁”?

但是,忽然有七仙女“奉王母懿旨,到此摘桃设宴”。玉帝指派总裁的仙桃园,“王母”派人来“摘桃子”?这桃园到底谁说了算呢?


图片来自网络

“王母仙桃”还是“玉帝仙桃”?

有公章吗?

《西游记》第五回接着讲:“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对众仙女道:‘住,住,住’这原来是个定身法。”看到这里,大家可总算明白了,锁上公司大门“定身法”就是好。

当当当,敲黑板了,看重点。除了神仙打架之外,《西游记》第五回里说了,仙桃三千年一熟的,人吃了成仙了道;六千年一熟的,人吃了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怎么样怎么样,吃瓜可能会黑眼圈,但吃桃成仙啊!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