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贵州:诗不可说丨桃花能有什么小心思呢,只不过……

时间:2021-03-03 12:33  点击:

暖暖的春风迎面吹,

桃花朵朵开;

枝头鸟儿成双对,

情人心花儿开。

图源: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这是阿牛《桃花朵朵开》歌词中的几句。这首歌是在谱写撞上“桃花运”之后的浪漫续集吗?为什么桃花可以唱在歌里表达这样喜乐的爱情呢?

提到“桃”,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好好吃啊。再者,在文化内涵上,所谓“仙桃”也是容易理解的,桃与巫术、神怪、神仙有着种种纠结。而说起“桃花”,桃花能有什么小心思呢,只不过是正可以纯纯地表达热烈的爱情。

桃花里的诗意爱情,最著名的就是“人面桃花”故事了。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仅从诗句文本看,这是诗人在怀念去年的桃花艳遇,而今年则春风笑人,物是人非,不由倍感怅惘。

哇嚯,“去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这很有故事啊!

图源: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唐代孟棨(qǐ)《本事诗·情感》演绎说: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尔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锁扃(jiōng,关门)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dá,惧怕),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图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世界上最美好的就是你爱的那个人正好爱你!故事说,崔护去年春游有了美丽的两情相悦的遇见,而今年先是错过,而又以真情深情感动生死感动天地,最终美女如愿得配“君子”——这样美满的才子佳人桥段里,含笑春风的桃花,烂漫芳菲,要多鲜妍明媚就有多鲜妍明媚!

“人面桃花”典故很为人喜爱。宋代蔡伸有首《点绛唇》专门吟咏到:“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津亭见。瑶琴锦荐。一弄清商怨。金日重来,不见如花面。空肠断。乱红千片。流水天涯远。”这首词的意蕴,与崔护诗歌是非常接近的。而宋代袁去华《瑞鹤仙·郊原初过雨》词云:“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宋代柳永《满朝欢·花隔铜壶》有曰:“别来岁久,偶忆欢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这都是直接的引用。明代女诗人郑允端《桃花》诗云:

细雨春寒江上时,小桃欹树出疏篱。

从教一簇开无主,终不留题崔护诗。

这是从反面来说,不要崔护的题诗——其强调的是桃花的自主、自在,美丽着自己的美丽——从女性意识上评价,这是一首很现代的诗歌。

然而,郑允端的这首《桃花》诗,显然表达了我即桃花、桃花即我、花我为一的理念。那么,桃花可以作为女子的象征或比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花喻美人”的手法是《诗经》的开创,其中最早以艳丽桃花摹写新娘的诗歌有两篇,是《周南·桃夭》和《召南·何彼秾矣》。《周南·桃夭》诗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古人注解曰:“灼灼者,其华之红而丽也,言女以盛时而嫁。”“华”就是花。古人注解的意思是说,诗歌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同时也是以红艳明媚的桃花为“比”,比喻新娘子青春年华,美貌无双。

《召南·何彼秾矣》第二章诗云:“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东汉郑玄笺注曰:“华如桃李者,兴王姬与齐侯之子,颜色俱盛。”诗里的“孙”“子”既可指孙子、儿子,也可以是孙女、女儿,而这首诗是一首贺婚诗。“何彼秾矣,华如桃李”也是既“兴”又“比”,这是把桃花与李花组合起来颂赞高贵美丽的新娘。

《诗经》时代以后,为桃花作文赋诗的代不乏人。唐朝皮日休的《桃花赋》把对于桃花的热爱表达到了极致。皮日休《桃花赋》有曰:“伊祁氏之作春也,有艳外之艳,华中之华,众木不得,融为桃花……宛若郑袖初见楚王……又若嫦娥欲奔明月……又若妲己未闻裂帛……又若息妫含情不语……又若西子浣纱见影……又若骊姬将谮而泣……又若神女见郑交甫……又若韩娥将歌敛态……又若飞燕舞于掌中……又若文姬将赋而思……又若丽华侍宴初醉……又若褒姒初随戎驭……又若戚姬死于鞫域。花品之中,此花最异……我欲修花品,以此花为第一。”

皮日休不仅认为桃花当为花品第一,他还穷极所能地列举了十三位超级美女来形容比拟桃花的惊艳,而且其中还不乏嫦娥、巫山神女等神仙人物。而其中的息妫息夫人又被称为“桃花夫人”,死后被立庙供奉,也是死而成神的美人。对桃花夫人,唐代直至清朝,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唐代施肩吾《经桃花夫人庙》有曰:“不及连山种桃树,花开犹得识夫人。”杜牧《题桃花夫人庙》诗云:“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清代张九钺《桃花夫人庙》有云:“佳人难再得,一笑已倾城。江水不言去,桃花春又生。”

图源:余庆县融媒体中心

与桃花夫人死而终为神女不同,桃源仙女是古人浪漫幻想中的“真实”存在。《太平御览》卷四一引南朝宋代刘义庆《幽明录》曰: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榖皮(gǔ,即“楮”,楮皮可造纸),迷路不得返。经十馀日粮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缘藤葛然后得上,各啖数桃而不饥。下山一大溪边有二女,姿质妙绝。因要(邀请)还家。敕婢云:刘阮二郎,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有胡麻山羊脯甚美,遂留半载馀。二人怀土求归,女曰:“宿福所牵,何复欲还。”因指示还路。既出,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小说描写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迷途“得遇仙女”,这样的“桃花源”景象神奇迷离,而桃花仙女又是那样“妙绝”、亲切、知人知心,桃源情景,真是让人不由再三回味。

由此,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桃源”“桃花源”其实绝不仅仅是陶渊明《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中的政治理想派,也有更多的表达是“遇仙女+修仙”派,甚至还以这个故事为由头创制《醉桃源》词牌,也即著名的《阮郎归》,以及词牌《桃源忆故人》。

图源:余庆县融媒体中心

直接吟咏这个故事,唐代元稹《刘阮妻二首》诗曰:

仙洞千年一度闲,等闲偷入又偷回。

桃花飞尽东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岁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唐代毛文锡《诉衷情(一名桃花水)》有云:“桃花流水漾纵横,春昼彩霞明。刘郎去,阮郎行,惆怅恨难平。愁坐对云屏,算归程。何时携手洞边迎,诉衷情。”宋代晏殊《红窗听》云:“记得香闺临别语,彼此有、万重心诉。淡云轻霭知多少,隔桃源无处。”周邦彦《芳草渡》有曰:“昨夜里,又再宿桃源,醉邀仙侣。”而秦观有首《桃源忆故人》尤为深情: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词牌《阮郎归》《桃源忆故人》的本意,是从桃花仙女的视角出发,表达仙女在刘晨、阮肇离开之后对于刘郎、阮郎的无限思念,往往以冷落寂寞场景反衬往日欢愉,或摹写繁华景致来诉说难舍离情等等。

元代马臻《桃花》诗有曰:“浅碧繁红又满枝,化工消息本无机……自从云隔天台路,刘阮如今梦亦稀。”明代方太古《寄意》诗云:“春风吹桃花,游子未还家。洞口桃花片,多人未曾见。”直至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传歌》有云:“年年不放阮郎归,买宅桃叶春水。”这些诗歌所用典故,也都是刘、阮得遇桃花仙女。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桃花扇》中,最闪亮的就是女主李香君——李香君对于恶势力以死相抗,血溅定情诗扇,杨龙友将扇面血痕点染成桃花图,这就是贯穿全剧的“桃花扇”来历——而最有气节风骨的李香君却最终“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国破山河在,“东风桃李花”,真是让人嗟叹!

鲁迅先生也写有一篇《桃花》:

春雨过了,太阳又很好,随便走到园中。

桃花开在园西,李花开在园东。

我说,“好极了!桃花红,李花白。”

(没说,桃花不及李花白。)

桃花可是生了气,满面涨作“杨妃红”。

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气红了面孔。

我的话可并没得罪你,你怎的便涨红了面孔!

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文中的“杨妃红”是个典故。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说,杨贵妃“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这原本是说杨贵妃的香汗是桃红色的,鲁迅的小文里反用,说桃红色如同杨贵妃的香汗,不难看出有些许戏谑的用意。

图片拍摄:邵小芮

春风二三月,夭夭桃花开。走出去,到那桃花流水处,可不仅仅要看那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说不定还能遇到……

是认真的哦,你看你看,那桃花多灿烂、多明媚!

编辑: 曾璐

责编: 飞宇

编审: 陈薇

https://movement.gzstv.com/news/detail/H2X79g/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