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山下 一把“峰”剑正出鞘——专访应用型科研的践行者李剑峰博士

时间:2016-04-21 10:32  点击:

看过许多风景,到过许多地方,对李剑峰而言,来到师院,行走在科研之路上,探索、创新、奉献,为的是让研究成果在黔贵的土地上绽放。

李剑峰,男,甘肃天水人,草业科学专业博士,第十届李政道奖学金获得者,中国草学会王栋奖学金获得者。2011年6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同年留校任教,2013年8月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到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历任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教研室主任,生物系系主任,生物科学专业负责人,现为喀斯特生境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所负责人。

应用型科研之路越走越宽

初见李老师时,一副黑框眼镜,一件灰色T恤,斯斯文文的样子,很符合平日里我们对“科研人”的印象。他的办公室简约而朴素,不同的是,墙上贴着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儿童彩画,让他显得有点“另类”。李老师告诉我们,那是他五岁女儿的“杰作”,由于平时忙于教学和科研,很少有时间陪女儿,所以就把女儿的画贴在自己的办公室,想她时可以看看。

“感觉到处生机勃勃的样子,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对于新思路新想法接受的很快”这是李老师初到师院时的真实感受。“我们做应用型研究,做出来的东西要有用,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李老师做科研的思路,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对我校“一型两性”办学定位的积极实践。

初来学校,李老师就马上着手科研工作,带着学生一起做,并联合省内外多所高校的十多名博士和专家创办了贵州师范学院喀斯特生境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所,开发了石漠岩表人工活性土壤、生物高分子包埋缓释磷肥、矿渣磷肥增效菌剂等产品,并结合了贵州省智慧城市及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开展了微生物肥料——城市智能阳台农业系统的研发-教学综合项目研究,从一开始就得到校院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以此为基础于2015年设立了城市智能阳台农业实践教学基地,该基地集产品研发,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毕业论文及专业技能教学实践于一体,以师生的应用性科研课题为教学-科研新思路和新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以学生为主要设计者和实验执行者。强调学生学习和实践系统性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以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借助我省发展大数据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契机和优势,将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家庭、生态家居、城市农业、大健康微环境等概念结合,形成了适宜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习、实践和创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研发出专注于如何以手机为远程可视化家居农业操控平台,以科研团队在新型无土栽培技术和专用微生物肥料方面的研发优势,以最简操控的设计理念研发专属于家庭阳台和露台的低成本、无害化智能栽培系统,以获得更佳的家庭用户体验和较高的产品价值为目标,以后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城市家庭的阳台利用,这也就是李老师所说的应用型科研。目前,这个项目已获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16篇。而基地也已接受学生实习实践40余人,形成学生创业团队两个,设计家居智能栽培系统6项,申报专利12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6篇。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路,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

“除了科研做得好,他带学生也有一套”,这是化生学院党委书记韩宝银对李老师的评价。在实验室和教学基地,总能看到李老师带着团队思索、分析、试验、观察、研究的身影。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李老师都会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新思路,在方向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给学生创造条件,信任每一个学生。其次,对学生进行课题组管理,每年补进新人,实行例会制度,让学生主讲,调动学生积极性,导师进行分组指导,还定时邀请“外面”的老师,这个“外面”的老师可以是其他学院、其他学校或机构,甚至可以是非教师职业的,目的就是不断引入新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除此外还进行课程改革,因为所上课程偏于原理和公式,学生很难理解透,李剑峰就把原理和学生讲了之后,给学生设置一个实际生活中蕴含一系类科学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一步步推理和理解原理,或是直接带学生“上山下乡”看看科学原理怎样在自然中体现,从讲授—推理—作业式的理论课教学转为“情景式理论课”。其次是将实验课引入“基于微型课题模式的实验教学”的教改课题研究中去,把一系类验证性实验,融入到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微型应用课题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做实验,每个实验分组遇到的问题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在这样一切可以预测,结果又未知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学生偷懒。这一系列的措施在去年学校接受教育部专家评估的时候,得到了评估专家的认可和鼓励。

2012级生物资源科学专业学生黎兴杨,跟李老师做科研快一年了。“他对学生自律性要求很高,放手让我们去做,一开始也很不适应,后来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能力提升很快,上他的课不像其他老师一样,只在课堂上讲,学的快,忘的更快,他给我们上的这种‘情景式理论课、实验课’让我们对原理的理解就像记住一个小故事,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掌握的更好,开拓了视野,扩充了知识体系,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更高了。”这是黎兴杨同学跟李老师做科研以来的真实感受。

李老师告诉我们: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成长的两个基本功,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发展,都离不开科研。而科研同样也离不开教学,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尤其是教改课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师解决教学水平提升中的一些困惑,而学生的参与更为重要,学生更需要独立思考和践行学识的机会,永远不要低估同学们的实力,他们往往会比老师看的更远,更高。

目前作为校级学术带头人,李剑峰主持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级科技项目2项,主持其他项目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1篇(含SCI/EI收录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13篇);参编专著1部,申报专利19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报新产品和新技术9项;在Gen bank注册发表核酸序列2项,申报鉴定保藏菌株5株;拟订行业标准《苜蓿根瘤菌剂》(报批稿)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主持贵州师范学院非编科研所1个。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草坪建植高级技师(一级)”职业资格和“生物信息工程师”培训认证。

文/赵利平 吴传娟   图/赵利平  审核/孙筑萍

李剑峰接受采访

李剑峰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李剑峰在教学基地指导学生科研

李剑峰科研成果(之一)磷肥EPS包埋剂

城市智能阳台农业实践教学基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