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书箧第一期

时间:2016-03-17 12:27  点击:

    箧,《说文解字》注解为:“匧或从竹。按廣韵曰匧,藏也。篋,箱篋也,小箱子,藏物之具”。“书箧意指书箱。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常常“持箧论学”,书箧中盛载的不仅仅是墨香馥郁的典籍,也沉淀了书箧主人的智慧与人生感悟。

    2016年贵州师范学院推出全新的文化品牌栏目“博士书箧”。每一期都邀请一名我校博士,担任分享者,通过推荐优秀读物,分享为学心得,传播博士的学术思想,启迪我校广大学子的学术思维,为师生搭建一个更好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

  

 

   

    孙秀华,男,汉族,山东平邑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副教授。1989年7月中专毕业从教,历任教师、成教中心校副校长、乡镇教委副主任。1992年函授专科毕业;2002年自学本科毕业,2004年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6月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6月山东大学博士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7月到贵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2012年12月起任院报编辑部主任,2013年5月起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厅级以上研究科研课题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篇。

 

    读书是另一种呼吸,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是活着的必需!

    嗯,还有,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曰:“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关于读书,他还说:“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我深以为然。

 

 

 

                              

    【概说】《论语》首创语录体,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11750字。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等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关于作者】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有学者认为,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

    【关于版本】一般认为,《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三种,即: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

    【关于书名】有不同的解说,下边两种较有道理。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刘熙《释名·释典艺》:“《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关于地位】《论语》本来位列“子”书,但后来成为“经”书。《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此石经于唐文宗大和至开成年间刻成,今藏陕西省博物馆)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于是,《论语》既具有经书的崇高地位,又成为“四书”之一。


    【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宋史·赵普传》称:“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说:“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推荐理由】推荐您读读《论语》竟然还需要理由吗,需要吗需要吗需要吗……

    哦,好吧,据说,“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入门选择】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版。ISBN:9787101054194。

【概说】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由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组成,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费孝通自言: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博士读后感】初读《乡土中国》sxhhxs

    类似于《江村经济》,这本书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名著,深受推崇。他从“乡土”出发,解释中国社会由古至今的各种现象和观念,堪称精要。而说是从“乡土”出发,实则从土地出发,英文译名,费孝通所定即为From the Soil,其中的Soil,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泥土,土地”。该书是“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和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讲义(文章)的综合体,作者自称有些说法是“失之片面”的见解,“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然而其真知灼见启人良多。

    比如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里,费孝通认为,基于“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而由于“团体道德”的缺失,“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故而乡土中国无法摆正公私之间的道德平衡。以之可以解释当今中国的许多社会现象。

    又如在“男女有别”里,社会学家的恋爱观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费孝通说:“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也是不断的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总结起来,据我的理解,他的意思主要有三点:一是恋爱是持续发展的永不停息的创造生命意义却不实用、不能产生经济价值的过程;二是恋爱过程本身就是恋爱追求的目的;三是恋爱危害社会关系的稳定且妨碍生育事业。前两点虽然有些哲理的诗意化,却是很好理解的和比较易于得到认同的,第三点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有这样一小段:“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也就是说,古人所崇尚的“男女有别”,实则是严格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而男女恋爱则危及社会稳定,自然是可恶的了。那么又怎么恋爱居然会危及生育事业呢?费孝通说得很明白了,乡土中国,就家庭、家族、族群而言,生育至上,“无后”为不孝之极;至于爱情,是没得哪个放在心上的。而如果男男女女都恋爱起来,爱情至上,传宗接代大业反倒不被认真对待了,那还了得,无异于天下大乱!

    而男男女女都恋爱起来真的就会不认真对待传宗接代大业吗?费孝通这个说法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他完成这个《乡土中国》时,恋爱还不普及到大众,只是知识阶层的专利,这个时代的“恋爱”是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和生育事业的。实在理解不了,看看鲁迅的例子就明白了,他写信给许广平说他“有权利去爱”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顿挫的,可见他本人清楚的知道他的恋爱就正是会危及“社会安定”的,而且,他与正妻朱安就没得生育啊这不就是“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吗?这样的情景,在当时一定不是一个两个,虽不至于遍地都是,却新变猝发,很让人们惊诧,所以才会有这样不易于为今天的人们所理解的结论。

    当然,并不是书中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经过努力而理解。比如费孝通显然认为乡土中国似乎没有路径真正从礼制社会走向法治社会——走到了也就不能称其为乡土中国了。这毕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思考,今天看来,不是能不能走的问题,是必须走,是如何走的问题。

    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本书也有些不足。

    费孝通自认为“我是一个新学派,我父亲带来的新学派,从来没到私塾里面去过,也没念过《三字经》、《百家姓》”。自述见到蒋介石的情景是:他(蒋介石)问我,费先生读什么书呀?我说我读我这一行的书。他说,你得学点中国东西呀?我说我中国东西不通。

    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认定费孝通真的就是“中国东西不通”,但就《乡土中国》来看,研究的方法还是非常西化的。也就是说,推测而言,这本书是类似于完全从西人眼光看东方的乡土中国的《乡土中国》。比如书中简洁地对比中西的公德与私德,得到乡土中国的私人道德化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天然矛盾,认为一系列类似的差序格局会使中国趋于保守妨碍中国走向现代。但显然古代中国的私人道德是经过复杂的转化、包装才参与政治与社会事务的,至少是通过上与官吏阶层下与士绅阶层的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道德从来不单独管理社会,礼制也不可能,甚至法治也不能。不过,费孝通的其他著作如《中国士绅》、《生育制度》等肯定已经对相关的问题作了较好的阐述,所以在这本书里反倒只是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孙秀华20141007于贵州师范学院)

    【推荐理由】乡土中国》虽然是作者在“乡村社会学”讲稿的基础上撰写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已高于一个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层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推荐版本】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ISBN:9787301174821。

校党委宣传部主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