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举演变 强文化自信——历史与档案学院邀请 省文史馆厐思纯先生到我校讲座

时间:2021-11-02 17:24    点击:
备案编号:20211100219撰稿单位:历史与档案学院发布单位:宣传部
技术录入:杨璇 赵菁责任编辑:严兴诚

本网讯 10月28日下午,由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省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山骨讲堂第六期暨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道真讲坛系列讲座——“明清贵州科举漫谈”,在贵州师范学印山书院举行,主讲人为贵州人物史专家、省文史馆馆员、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厐思纯先生。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梁瑞及近百余位师生现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历史与档案学院副院长杜景主持。

讲座伊始,梁瑞先引用台湾著名学者、翻译家、《黔人》杂志社社长李永久先生赞美厐思纯“七百进士何处寻,唯有请教厐思纯。博览全黔地方志,大海捞针第一人”的这首诗对厐思纯先生进行了介绍。讲座进行中,厐思纯先生向大家讲解道:在明朝将教育列为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朝廷在加强政治、军事统治的同时,要求驻黔官员“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

厐思纯首先强调:“治黔官员及谪官功不可没”。他讲到,明朝历代派驻贵州的巡抚、按察使、提学副使,以及府、州、县、卫的官员,以振兴黔中文教为职责。他们建文庙、办书院,大力提倡儒学、培养人才。明清时期是贵州文化教育发展的转折期,两代共培养出了七百多位文进士。在地理环境相对闭塞的贵州,文人不仅要克服缺书少师、家境贫寒等困难,还要克服进京赶考交通不便、进京赶考,谈何容易!所谓人杰地灵,互为因果,也有几分道理。明清之际,贵州人才蜂起,广大贵州士人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角逐于华夏的科举场上,创造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三鼎甲”的骄人成绩,被人誉为“俊杰之士,比于中州”。对于一个“钱赋所出不及江南一大县”的贫困省份能有如此骄人的表现,不得不令世人瞩目。当人们惊异于贵州的这一文化现象时,不难从历史中得到答案:那就是历史的际遇造就了贵州,是贵州日显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贵州人自强精神造就了这一文化现象。

紧接着,厐思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互动,文学院汪老师了解到厐先生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受邀鉴别过六十七份明清科举考试的试卷,请他谈谈此次经历所带来的感受。厐先生表示在知道受邀消息感到文物外流的痛心同时,对这一文物得以保存感到欣慰,自己作为一个贵州人把贵州历史文化传出国门,带向世界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随后,学生代表询问关于贵州科举文化的参考书,希望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贵州的科举文化。厐先生耐心解答,为同学们推荐了《贵州通史》这本书,希望同学们不要贪大求洋,把研究目光放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修行,就会取得成果。

讲座最后,杜景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她讲道:从厐先生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科举制度推进为贵州诗人提供了一条走向仕途路径的同时,也对贵州内部反映了化教育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贵州知识分子的急据增多,表明了贵州人开放、开拓和不甘落后的精神。她提出,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回报家乡的感恩精神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展示青春风采,用更加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文/任宗仪 车菊萍  图/院文宣中心  审核/梁瑞

厐思纯讲座

梁瑞主持

杜景总结

教师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