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新年伊始,为推动学校发展聚焦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紧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最新趋势,在事业发展迈上新起点的关键时刻,下好学科建设“先手棋”,做好人才培养新布局。1月6日,学校教育发展论坛在逸夫楼演播厅举办。
这是一场启迪新知的旅程,这是一方思想碰撞的领地,这是一场学思贯通的交流,全体校领导、学科负责人,学位点负责人及方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齐聚鉴湖畔,围绕“站在新起点 锚定新目标——奋力走出地方师范类院校特色发展之路”主题,在对话交流中探讨师范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在思想碰撞中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什么是学科?如何衡量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潘煜围绕“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主题,向现场听众发出了深度叩问。他从“门类、学科、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的概念切入,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发展经验,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方面为大家作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主报告。他强调,改革应从教学为主到教学科研并重再到学科建设为主,形成“以一流师资和一流科研,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的发展策略。在今后改革发展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制定好的制度,鼓励好的老师,培养好的学生,服务好国家社会,牢记育人初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语言生动、逻辑严密,以前瞻性的视角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参考,更为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发现场听众的深刻思考和强烈共鸣。
交流与思考的双向奔赴
西安科技大学教授、教学名师、硕士生导师鱼海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学军,青岛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姜辉分别在“人工智能+数智教育发展论坛”“教师教育发展论坛”“学科学位点建设发展论坛”三个分论坛作报告。除了领略到各位主讲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所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外,参会人员也围绕分论坛主题开展交流研讨,展现出通力协作、共谋发展的积极态度和互相借鉴、深度思考、特色挖掘的探索精神,为未来持续推进师范教育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与启示。此次论坛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行动的号角。参会的教职工们一致表示,将把论坛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携手共进,探索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未来教师、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运用与转化的落地见效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校党委书记石培新就如何回答好学校发展之问,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作了总结讲话。他表示,当前我们正处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站在学校新的发展起点上,如何守师范教育之正,创教师培养之新,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他围绕“及时,聚焦、丰富、风暴、信心”五个关键词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强调要发扬师范教育传统,聚焦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深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数智技术赋能师范教育,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学校内涵式建设,走好地方师范院校特色发展之路。
“后生可慰,未来可期。”46年来,师院人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人一之我十之”的师院精神,在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征程上始终如一,砥砺奋进。未来,全体师院人将继续发扬拼搏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担负起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使命,奋力创造不负时代召唤,不负历代师院人期盼的发展实绩。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善作善成。此次学校教育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经验共享、成果展示的优质平台,更为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学校将以融合为基,以探索为翼,以创新为魂,以知识迭代升级应对时代发展,以观念行动变革顺应教育改革,共研共进,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与创新再上新台阶贡献贵师院力量。
文字/董琪 图片/尹奕文 吴国智 吴珍英 审核/宋婷禹
石培新讲话
校长韦维主持论坛
潘煜作报告
分论坛主持人作交流研讨报告
分论坛现场
主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