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时间:2018-07-05 21:49  点击: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唐 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小暑时节,天气变得炎热,人们感觉不到一丝凉风,迎面扑过来的是一层又一层的热浪。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
  小暑时节冰块开始上市。

  食用西瓜、荔枝、菠萝蜜、莲子、藕、绿豆饼、绿豆粥、白扁豆、百合等清署去热的食物。

  弈棋,垂钓,游泳,斗画眉。

  妇女用茉莉扎成花球、花束,替佩赏玩。

  儿童养姻姻儿。雕刻西瓜为西瓜灯。把鸭蛋里面的蛋黄、蛋清清空,取空蛋壳粘上五色纸,将萤火虫放进蛋壳内,做成萤火虫灯,或者用彩纸糊制成方形、圆形、六角、八角、画舫、扇塔等各种彩灯。

  晚上坐在庭院或乘舟在柳荫深处纳凉。

  乘坐灯舫游河,演奏丝竹,品尝香茗。

  珠兰、茉莉、莲花、玉替、百合、白兰花、山丹、山矾、锦葵、鸡冠、凤仙、仙人掌等花上市。每一种习俗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因而,代代相传的小暑节气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小暑

  夏至后十五天,斗柄指丁为小暑。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一百零五度,天气已热,但还没有达到极点,因此得名。

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这一天,江苏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习惯,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食新

  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在民间,小暑过后人们要尝新米,这就是小暑“食新”习俗。小暑时节,农民会把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以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如《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宋代开封风俗的记载:“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并,皆卖大小水饭、炙肉、干脯、葛筐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育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秧、水雪、细料情础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申熟林擒、脂麻团子、江豆锅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应时美味繁富,不妨选择益处多、容易得的时令之物来祛暑消渴。

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吃伏面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在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与五月相近,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败心火”。炒面,就是用锅将面粉妙干炒熟,然后用开水冲后加糖拌着吃,具有“解烦渴,止泻,实大肠的作用”。

小暑舐牛

  在山东临沂地区,每到小暑,人们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吃藕

  此外,在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藕与“偶”同音,所以人们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藕与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偎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小暑养生

      小暑节气,天气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其意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紧密相连,有一定规律。因而夏季要保持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炎热天气,人体为了散热。出汗多,造成缺水,加重血液黏稠度,造成高黏血症,易引发血栓、心脑血管疾病,因而夏天要多喝水。喝水可调节血液黏稠度,又有降温的功效。人体内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分是水。民间实验证明,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温开水,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神奇的益寿之功,而且多数人从未得过大病。炎热的夏天,冰开水中加少量的食盐能补充人体盐分,也能很好地降温。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获荃、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着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民间小暑节气里常用的食谱有:炒绿豆芽可清热解毒,疗疮疡。素炒豆皮可补虚,止汗。适合多汗、自汗、盗汗者食用。蚕豆炖牛肉健脾利湿,补虚强体。西瓜西红柿汁清热、生津、止渴。对于夏季感冒、口渴、烦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赤热者尤为适宜。绿豆米粥有清热、解暑、祛瘟毒之功效。特别是在炎炎暑日其效果颇佳。

  夏季为心所主,小暑养生则应顾护心阳,平心静气,以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尤其是夏季,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
  情志的不同变化,对不同的脏腑会产生影响,继而出现各种病变。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我们常说的“均衡”,不能出现极端。过度欢喜或伤悲,都会对心脏造成损伤,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居于五脏六腑之首,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的就是心神受损肯定会累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难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因此,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
  《道德经》载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则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素问·保命全行论》亦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太平经》也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学说,即“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因此,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生命才能健康长寿。
  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炎热的季节,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 C,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民间亦有“小暑接大暑,热到无处躲”之说。小暑养生要做到少动多静,饮食有节。另外,小暑时节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一些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正好趁这个好时机施治,预防冬季疾病复发。“气候炎热,人常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按传统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心平气和,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中医认为,小暑到大暑期间。气温最高,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期,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可通过伏夏的调养和打理,使病情逐步得到好转,甚至完全痊愈,这种疗法被称为“冬病夏治”。阳气最盛时。盛极必衰。此时阴气开始生长,所以不能过于贪凉,而应适当地使身体排汗降温,这样还可排出体内的一些毒素,对身体非常有益。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活动日历
温馨提示

欢迎广大师生对学校网站的功能、栏目、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联 系 人:杨晓含

联系电话:85816683

电子邮箱:xcb@gznc.edu.cn

  • 精彩推荐
  • 热点阅读